熊澄宇 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 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院长
四川在线记者 王晋朝 卢春阳 摄影报道
“技术是手段,人和社会的完善才是目标。”这是3月27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开幕式主题演讲环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院长熊澄宇围绕“AI 时代网络视听作品的生产与传播”分享的内容。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代表,对网络视听产业从生产、传播等全流程带来了挑战。在熊澄宇看来,应对挑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科技进步与信息传播之间的关系——
作为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高级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意味着我们正在从信息社会的3.0阶段向4.0阶段迈进,即媒介技术正在从参与社会经济向影响社会架构转变。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媒介形态。”熊澄宇认为,若平常视之,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视听产业带来的裨益显而易见:
从生产端看,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进一步突破了媒介生产的时空壁垒,能让更多的创作者参与其中;从传播端看,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数据算法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媒介“因人而异”的受众及传播方式筛选过程,可以自动实现信息的精准投送。
然而,挑战也应运而生。
“AI不能取代艺术家瞬间的创造。”熊澄宇表示,所有人工智能创作源头都是人。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原创力匮乏、情感深度缺少、版权归属风险、深度伪造风险等问题已经开始显现。此外,人工智能算法对于大数据的运用也导致当下流量逻辑对传播价值产生了扭曲。
“应当平衡AI创作与传播中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在熊澄宇看来,面对挑战,我们应当在创作中强化人类的主体性,与之对应的便是建立传播评价体系,让对于作品的客观艺术评价平衡唯流量评价。“没有AI的世界是不完整的世界,只有AI的世界不是人类生存的世界。”熊澄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