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语境下川渝地域文化的荧屏绽放——评微短剧《家里家外》|西岭雪·影视评论

2025-04-01 13:42:5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高宏 张雪梅

《家里家外》这部川渝味道十足的年代微短剧,上线仅3天就突破两个“10亿”大关:站内播放量和全网话题量均突破10亿,且持续“高开疯走”,掀起追剧狂潮。

该剧以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深刻的情感内涵和精良的制作水准脱颖而出,成为微短剧领域的一部现象级作品。一口地道的方言、一桌热辣的川菜、一群鲜活的小人物,四川方言和川渝生活场景等元素的巧妙运用,为观众打开一扇了解川渝地域文化的窗口。

《家里家外》以20世纪80年代川渝地区的一场特大洪水为背景展开,“高坪区第一歪婆娘”蔡晓艳与大学生工程师陈海清,上演微短剧经典桥段“霸道总裁爱上我”——组建重组家庭。该剧采用多线交织的叙事方式,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从陌生、隔阂,到相互理解、接纳,最终彼此深爱的情感历程。

方言俚音运用:地道川渝韵味的听觉盛宴

《家里家外》全川籍演员阵容和原汁原味的四川方言,让网友迅速进入川渝地区的市井街巷。四川方言作为该剧的一大特色,贯穿始终,成为川渝地域文化呈现的核心元素。剧中大量运用具有川渝地域特色的词汇和句式,如“安逸”“巴适得板”(舒服)“摆龙门阵”(聊天)“耙耳朵”(怕老婆)“歪婆娘”(母老虎)“千翻儿(顽皮)”“雄起(加油)”等。

方言运用不只是简单的词汇堆砌,角色间的对话节奏、语调变化都与剧情、人物性格相得益彰。例如,当蔡晓艳对某件事情感到满意时,会说“安逸惨咯”,一个“惨”字,将内心的满足和喜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夫妻间偶尔的小吵小闹,语速快、语调高,带着一股川渝独有的麻辣劲儿;长辈对晚辈的教导,语重心长、娓娓道来,方言的韵律和情感深度完美融合,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川渝语言的魅力。

在句式上,四川方言的语法结构也为剧情增添了别样的韵味。如“你吃饭了没得?”这种反问句的表达方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川渝地区的大街小巷,聆听当地人的日常交流,极大地增强了剧情的真实体验感和地域特色。

四川方言承载着川渝地区的历史、民俗和价值观,是川渝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语言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剧中通过人物之间的方言对话,将这些文化内涵巧妙地融入剧情中,使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能深入了解川渝地区的文化底蕴。

民俗风情展示:川渝生活画卷的视觉呈现

川渝生活场景的还原,是该剧呈现地域生活文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年代道具和生活细节的精心刻画,《家里家外》细节处还原真实年代质感,成功营造出浓郁的川渝地域特色怀旧氛围,让观众在观看剧情的同时,能沉浸在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温暖的回忆和真挚的情感,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宝贵的财富。

剧组选择成都双流老厂家属区、石梯子坡、眉山彭祖山景区、青龙老街、青龙老电影院等极具年代特色的地方取景。家属院里晾晒的一排排衣物,楼道间摆放的蜂窝煤,吱呀作响的木桌椅,墙壁上褪色的画像,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茶香,细节处尽显生活的真实与琐碎,精准还原20世纪80年代普通百姓的居住环境。这些场景不单单是视觉呈现,更营造出独属于那个年代的氛围感,让川渝地域文化扎根在这些具象化的生活场景中。

饮食习惯是地域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剧中多次出现川渝地区的特色美食,如火锅、串串香、担担面、麻婆豆腐等。家庭聚餐围绕火锅展开,热气腾腾的锅底、鲜香麻辣的蘸料,四溢的香气,勾起观众的食欲;还有一些传统川菜的制作过程融入剧情,一家人一起做回锅肉,从选肉、切肉到下锅翻炒,步骤详细、火候讲究,伴随着热油与食材碰撞发出的滋滋声,传递出川渝美食文化中对食材的讲究、烹饪技艺的传承。这背后是川渝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哪怕日子平淡,也要吃得有滋有味。

此外,剧中还出现了蛋烘糕、糖油果子、叮叮糖等小吃。这些街头巷尾常见的美食,不仅丰富了剧情内容,也让观众感受到川渝地区独特的饮食魅力。

地域性格塑造:川渝精神内核的生动诠释

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每一处地域都蕴含着独特的语言、习俗与性格特质,川渝地区以其热辣、豪爽、乐观闻名。

在剧中,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哪家有困难,二话不说全体出动、出钱、出力。主人公得知朋友生意失败负债累累,果断伸出援手,即便后期朋友没有还钱,也还能继续重振旗鼓努力生活。这种骨子里的乐观、豪爽与仗义,在一个个故事片段中熠熠生辉,感染着观众。

蔡晓艳这一角色被观众赞誉为“当代女性嘴替”:面对不公,她掀桌怒怼;遭遇误解,她摔杯破局。当继女被诬陷盗窃时,她坚定地为女儿讨要说法,弹幕纷纷刷屏“这样的妈妈,谁不想要”。蔡晓艳敢爱敢恨、绝不内耗的辣妹子形象,是川渝女性直爽、果敢特质的生动写照,是川渝地域文化中女性力量的集中展现。

女性之间的互助情节也十分打动人心:小姑子遭遇婚姻危机,蔡晓艳挺身而出帮忙解决住房问题,助力其重启人生。这些情节不仅展现了川渝女性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相互扶持的精神,也让观众看到川渝地域文化中女性力量的多元维度。

此外,陈海清展现出的“耙耳朵”形象,并非软弱的象征,而是川渝地区男性高情商、疼爱妻子的体现。这是川渝独特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化。

《家里家外》以其电影级的画面质感和扎实的剧本,打破了观众对微短剧的刻板印象,被誉为“短剧赛道天花板”。它巧妙地将川渝地域文化融入剧情中,通过家庭故事、场景描绘、方言美食及人物形象塑造等多个维度的展示,让观众在平淡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它摒弃一味追求快节奏、强冲突夸张情节和狗血剧情微短剧模式,生动且全面地展现了川渝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

高宏,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张雪梅,四川省舞蹈家协会理事。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