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文/图
4月2日下午,位于马尔康市的阿来城市书房春意盎然。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回到故乡,在此开启“阿坝春天来了”主题分享会,以作家特有的敏锐与情怀,将川西高原的春日盛景化作文学与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
这场由阿坝州文体旅局和阿来书房联袂打造的直播活动吸引线上线下数万名观众,阿来将地理诗学、文化考古与民宿经济等娓娓道来,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高原之春。
分享会现场
故乡春天里的诗意
开讲前,阿来特意去往马尔康婆陵甲萨古城遗址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春游”。看着万物复苏与古城堡的庄严矗立,阿来感慨万千。“高原的春天是我回乡的好理由。”阿来在《岷江道上》的自语成为直播开场的文学注脚。当成都平原沉浸在金色花海时,海拔3000米以上的阿坝藏寨才迎来青稞播种季。这种垂直地理带来的“错峰春天”,在阿来看来是自然馈赠的文化礼物:“马尔康的梭磨河峡谷刚泛起新绿,黄河源的藏羚羊正穿越解冻的草甸,不同海拔的春日在同一时空交响。”
阿来特别提到牧区的“剪羊毛节”:“5月的黄河源,牧民在草原上支起帐篷,剪刀划过羊背的声响与格桑花绽放的节奏共振。”这种将生产劳动升华为文化仪式的智慧,正是阿坝多元人文生态的缩影。他建议游客沿着海拔梯度行走,在岷江峡谷的碉楼群与若尔盖湿地的牧歌中,感受“十里不同天”的春日哲学。
阿来在马尔康婆陵甲萨古城遗址采风(阿来书房提供)
行走中的文化考古
“真正的旅行应带着聂鲁达的诗集寻找南美,而非跟随旅行社的打卡清单。”阿来在分享《大河源》创作历程时,提出“人文考古式旅行”理念。疫情期间他深入黄河源腹地,与牧民同吃同住,将游牧民族的生态智慧转化为文学素材:“当我在海拔4200米的玛多扎陵湖畔,看到野驴与经幡共舞的画面,突然明白《格萨尔》史诗为何如此壮阔。”
面对唐代保宁都护府遗址,阿来展现出学者的考据热情。他推测古堡地基可能叠压着更早的本教建筑:“就像西班牙人在印加宫殿上建教堂,文明的层累需要我们用显微镜去观察。”他呼吁开展“微型考古”:“在格聂神山转山路上,每处驿站遗址都可能藏着清代戍边士兵的生活密码。”
阿来
民宿经济里的田园牧歌
“民宿应是活态的文化实验室。”针对同质化难题,阿来以《蘑菇圈》中的山林智慧为例:“阿妈斯炯辨别蘑菇的知识体系,完全可以转化为民宿的在地体验课程。”他建议将藏羌建筑美学融入住宿设计,比如在夯土墙中嵌入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声波纹路,让客房成为“可触摸的史诗”。
谈到新开通的川青铁路,阿来用诗意比喻诠释其价值:“高铁是流动的观景台,让游客在两小时内完成从都市到‘圣域’的时空穿越。”他特别推荐三条赏花线路:“川西花路可邂逅四姑娘山的雪山花海,踏春寻梨之旅能在金川河谷遇见《尘埃落定》的百年梨园,童话高铁线则可在松潘古城触摸唐蕃会盟的历史温度。”
研学之州的文化密码
“研学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让历史在指尖复活。”阿来在回应“研学之州”建设时,强调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他建议将羌年庆典、藏戏表演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转化为沉浸式课程:“游客可以在转山途中聆听《格萨尔》说唱,在古碉楼里学习羌族多声部民歌,让文化记忆真正融入血脉。”
针对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阿来以《云中记》中的生态哲学为镜:“我们需要像阿妈斯炯守护蘑菇圈那样守护自然。”他建议打造“文学IP+生态教育”模式,将《尘埃落定》中的土司官寨开发为文化研学基地,通过“限量预约制”平衡流量与保护。
自驾路上的文学地图
若为阿坝自驾撰写指南,阿来会特别标注两条路线:“沿着梭磨河峡谷,能看到《云中记》里描写的高山杜鹃群落;在茶马古道的俄色花海中,藏着嘉绒藏人转山朝圣的古老步道。”他建议在自驾营地设置“文学驿站”,陈列《格萨尔》说唱艺人的录音档案,让车轮驶过的每寸土地都成为可读的史诗。
当天,阿坝州文体旅局也在直播中向广大网友们发出邀请,在大好春光里,到阿坝,开启“川西花路 ·雪山花海”“踏春寻梨 ·浪漫之旅”“童话阿坝·高铁之旅”。阿来笑言,走这些线路,都可以带上他的书,或许可以带领大家领略不一样的风光。阿来希望用他的文字为高原春天注入永恒的生命力,让每一个走进阿坝的人都能触摸到时光深处的诗意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