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留灯书舍。(温江区图书馆供图)
四川在线记者 丛雨萌
4月8日,成都市温江区滨河公园草地上三三两两“长”着露营帐篷,不远处的玻璃小房子里,余女士正在备考。“在家旁边的公园里,有一处安静的书屋让我自习,学累了还可以去草坪晒太阳,我觉得很不错。”
温江区茅歌水韵留灯书屋。(丛雨萌摄)
余女士口中的“玻璃小房子”,是金马街道的图南留灯书屋。这座建在公园旁的书屋内存三千余本书籍,刷居民身份证即可进入阅读,“附近的居民与节假日来露营的游客经常会过来坐一坐,看会儿书。”书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黄色墙身,落地玻璃,内有长条沙发与配套桌椅,图南留灯书屋“颜值”很高。“这其实是我们街道的废弃小房子,2022年统一改造成书屋,吸引了不少游客。”金马街道文化站站长周荃告诉记者,作为温江区图书馆的特色分馆,图南纳入全区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网络、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不仅是阅读、学习的公共空间,还可查询、借阅相关文献。“其实这样的书屋在温江区还有很多个。”
温江区天府街道杨柳风书屋。(丛雨萌摄)
在河边、公园内、闲置房屋内设置小型阅读空间,根据不同的风格进行书屋主题设计,让居民散步来读书与自习,这是温江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中特色分馆管理的一部分。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2022年,首批留灯书屋正式运营。三年以来,共有21个书屋坐落于不同的街道与乡镇,给周边居民带来许多便民阅读体验。
温江区金马街道图南留灯书屋。(丛雨萌摄)
岷江、繁花、仙境花园、茅歌水韵……这些名字充满雅趣的书屋,有着明确的主题与分类。“书屋分为引领型、主题型、通识型,我们会根据不同的书屋主题放置不同风格的阅读书物。”温江区图书馆馆长黄晶介绍,不同类型的留灯书屋在书籍配置上各有特点。引领型书屋主要配备理论性较强、具有一定阅读难度的书籍;主题型书屋以中医药文化等主题鲜明的书籍为主,便于读者按类别查询;通识类书屋则大多放置通俗易懂的书籍,契合各个年龄层读者的阅读需求。
在温江,留灯书屋并不是标准的书架,而是各具特色的阅读新空间。黄晶以涌泉街道留灯书屋为例,“比如涌泉街道的‘壹见’书屋,就是温江区首个以儿童阅读为主题的24小时留灯书屋;公平街道的智阅书屋,则是全区第一家无人智能服务的书屋,读者进入后可通过与AI智能系统语音沟通,自主控制书屋灯光、空调、智慧云屏及音响等设备。”
除此之外,书屋设置的地点也各不相同、充满巧思。天府街道杨柳风书屋毗邻小溪,背后则是万人小区,书屋内贴心设置了儿童读书角,节假日有不少居民走到楼下进行阅读;清水河畔的农家乐内,茅歌水韵书屋依水而建,从郊游野趣到入屋阅读一气呵成;城武社区劝学书舍24小时留灯书屋,地处永宁街道文化广场边,80平米的面积藏书8000余册,已成周边市民平日自习、借阅的好去处;寿安镇的岷江留灯书舍则“藏在”古朴的川西院落里,暖色的木质书舍置于田野曲径通幽处,坐在窗边抬眼望去,便可见满眼葱绿的惊喜,格外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书舍独特魅力所在。
为什么要在不同的乡镇与街道设立风格不同的阅读空间?温江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温江区地理跨度较大、图书资源相对分散,让阅读触手可得是居民们的需求,建成书屋也是推进温江市民享受阅读、引领市民实现文化自觉的创新尝试。”他介绍,留灯书屋从亲子板块、美学板块、专业板块、栖居板块四个板块着手,布局各具特色又和谐统一的“精神驿站”;留灯书屋还与大型书店、省市图书馆合作建资源库,实现精准图书流转。通过“四个一”目标,即提供、自带、分享、交流一本书,设图书漂流角促交换,办读书分享会等活动,以多元形式助力知识共享,充分满足市民自习、阅读、交流等阅读需求。
温江区天府街道杨柳风书屋内。(丛雨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