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永义
四川籍作家、敦煌文化守望者蒋理的新著《在苏州寻找苏东坡》,从苏东坡在苏州的12个人生节点落笔,让我们在苏州的奇妙山水与人文风光中,踏着苏东坡的人生足迹,更深入地探寻苏东坡的精神境界和他旷达而坚定的人生观。
《在苏州寻找苏东坡》深度挖掘苏州的相关古籍,结合苏州现存历史遗迹,全面展现苏东坡与苏州的故事、苏东坡和苏州这座城市的缘分、苏东坡对苏州文化产生的影响,以及苏州人对苏东坡人生的特殊影响,是苏轼研究的新课题、新视角。
北宋熙宁四年(1071)夏,苏东坡从京城前往杭州,途经苏州时,已是仲冬时节。这是他第一次踏足苏州。此后20年,步履声声,苏东坡苏州之行有6次可以确证,元丰二年(1079)六月,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锁拿进京或途经苏州。从熙宁四年第一次途经苏州,到元祐六年(1091)最后一次过苏州,20年间,苏州是苏东坡的心中之城,苏东坡是苏州文化史上灿烂的篇章。
蒋理生于四川青神县,大学毕业后在《新京报》从事新闻工作,后在苏州开始他的文创实践。作为苏东坡的故乡人,蒋理在小桥流水的姑苏古城,处处与苏东坡不期而遇。从顺境时的过境一游,到千里归来后的感恩访友,从定慧寺之缘到虎丘题诗,蒋理在苏州寻找的,既是苏东坡的苏州足迹和文脉,也是历代苏州人对东坡文化的传承和东坡精神的弘扬。
蒋理在历史场景的还原中,全身心融入,以理解苏州、理解苏东坡的方式去寻找。这样的方式不是“消费”苏东坡,而是重塑苏东坡,重述苏东坡与苏州的故事。如此,蒋理不只是讲故事者,也不是旁观者,而是做苏东坡的同时代人。
同是四川文化人,在烟雨江南的苏州,蒋理或许更能走进苏东坡的心境。“我曾无数次伫立于定慧寺那两棵大银杏树前,望向神秘而深邃的大雄宝殿内。在那里,刚从惠州归来的卓契顺,正缓缓展开那幅东坡手书的长卷。与此同时,守钦长老双手合十,朝向了岭南的方向。”“我在清虚堂中感受着苏东坡和弟弟子由,好友王定国、孙巨源的不朽情义——九衢灯火杂梦寐,十年聚散空咨嗟。世间应该再难找到哪句诗,能将生活的亦真亦幻、人世的悲欢离合以及诗人的感怀深重,表达得如此传神了吧?也再没有哪句诗,能如此心安处是吾乡一样,让人感受到心灵平静的力量。”
蒋理用诗性的笔触、有节制的抒情,将我们带入其中。置身其中的写作,在叙事中呈现了自己的理解,并形成与苏东坡对话的效果。我想,蒋理的感怀也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我很珍惜这样的相遇和神游,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清虚堂、狮子林和精神上的桃花源。”
蒋理以苏州为历史舞台,以苏东坡为聚焦人物,在时空的变幻中,开始他的寻找。以苏东坡与定慧寺的结缘为例,清道光十三年(1833),时任江苏按察使的李彦章,走进定慧寺寻找东坡。发现《归去来兮辞》碑不久,便在定慧寺修建了苏祠和苏亭,将此碑立于亭中。如蒋理所言,江南士人的创作激情被彻底点燃,如陶澍,如林则徐,其他名师紧随其后,或追和东坡,或赋诗抒怀,或绘图纪胜。
蒋理感叹:“毕竟谁不愿意将自己的人生投入伟大的东坡传奇中去呢?”追和、赋诗、绘图,或之后长长久久的缅怀、演绎、传说,成了塑造和诠释苏东坡的一种文化方式。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王尧在本书的《序》中写道:“如果说关于苏东坡与苏州的故事是本书的主线,那么在苏东坡之后,苏州人的寻找则是另一条不能忽视的线索。蒋理用复调的形式,将单一的事件置于更宽广的时空中,由点及面,由此及彼,点亮了历史的幽暗之处,也拓宽了阅读苏东坡的视角。这样一种独具匠心的叙事方式,让《在苏州寻找苏东坡》具有了许多学术著作不具备的文学性。”
蒋理在苏州写苏东坡,也在写自己。他说:“而正是此书,让我能够穿过历史的烟云,看见那座不朽的精神花园:园中花木繁盛,湖石玲珑。长松掩映之下的应该就是苏祠,翠竹环抱之中的一定就是啸轩,而苏亭则伫立于假山之巅,仿佛正日夜眺望着岭南的方向,等待着有朝一日东坡归来。”
(《在苏州寻找苏东坡》,蒋理著,古吴轩出版社,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