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五代十国时期的成都“豪华乐队” 来自他的墓

2025-04-12 22:04:2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今春,在成都博物馆举办的“锦城丝管:和合共鸣的音乐成都”特展(以下简称“锦城丝管”特展)吸引了不少观众。展厅中,数十尊来自成都的伎乐俑衣饰华美,顾盼生姿,以其极高的艺术性备受瞩目,这些伎乐俑共同出自后蜀宋王赵廷隐墓。

然而,10多年前这座大墓的发掘也曾遇到不少谜团:墓主身份如何确认?那些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又传递出何种历史信息?

4月12日下午,赵廷隐墓发掘的现场执行领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谢涛在成都博物馆现场开讲,他以“千年宫商启遗韵——后蜀宋王赵廷隐墓出土的乐舞俑”为题,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隧道,一起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成都音乐文化及社会风貌。


赵廷隐墓出土的彩绘陶吹排箫俑 成都博物馆藏

发掘:

赵廷隐墓惊艳现世,彩绘伎乐俑引人注目

2010年,在成都龙泉驿区十陵街道青龙村,一座大型砖室墓的惊艳现世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墓采用“平地起穴、砖砌墓室”的独特建造方式,墓道长达40米,墓室顶部以夯土封填。墓内布局包括前室、后室、耳室及观台,其中观台的方位与常规墓葬不同。这座五代十国时期的墓葬,规模在四川同期墓葬中仅次于王建墓与孟知祥墓。

讲座伊始,谢涛运用专业的考古学知识,对赵廷隐墓的发掘过程进行了详尽介绍。他描述,“种种迹象表明,这座大墓墓主身份地位显赫。”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墓中出土的数十件彩绘伎乐俑,包括舞俑、歌俑、乐俑、戏弄俑等。女乐俑身着华丽服饰,姿态优雅;男乐俑则刚健有力,展现出刚柔并济的时代风貌。

那么,究竟是何人拥有如此高规格的豪华陪葬呢?在墓葬清理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刻有文字的红砂石块,最终拼合出了一块完整的墓志,共3000多字,证实这是后蜀宋王赵廷隐的墓。

据传世文献资料记载,赵廷隐为后蜀开国元勋,历任孟知祥、孟昶两朝,封宋王,地位身份权倾朝野。而墓志的发现补充了一些细节:赵廷隐祖籍甘肃天水。

解读:

成都“音乐文化枢纽”得到实证 墓主生前生活奢靡疑遭报复

既然墓主的身份已经明确,那么随葬如此多造型精美的乐俑便不难理解。“墓主希望生前奢华的生活能够延续至死后。”谢涛认为,这些伎乐俑和墓中的许多文物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的丧葬习俗,如出土的买地券记载了墓主“购置阴宅”的契约内容,这与唐宋时期的丧葬习俗相符;而神煞俑的形象则反映了道教信仰对丧葬文化的影响。

谢涛还详细解读了出土的“蒿里老人俑”,他解释说,蒿里老人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阴间官吏形象,象征着对“地下世界”的治理。这一形象源于道教信仰,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在谢涛看来,彩绘伎乐俑也体现了五代时期成都多元文化的交融——既有中原传统的笛、笙,也有西域传入的琵琶,“这也印证了成都作为‘音乐文化枢纽’的重要地位。”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赵廷隐墓存在明显的人为破坏痕迹。如墓志被砸碎、壁画与陶俑有火烧痕迹、墓道封门石板遭暴力拆除,“这些迹象显示,墓葬曾遭受系统性破坏,远超普通盗墓行为,疑似有组织泄愤。”

通过深入解读墓志和史料,考古工作者揭示了更多历史细节:赵廷隐晚年归隐后大兴土木,其权势与财富可能引发了政敌或民众的强烈不满。墓葬被毁的真相,或许正是历史长河中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

谢涛强调,考古学并非一般的“挖宝”“寻宝”,而是通过对遗物、遗迹、遗址的综合研究,重建历史的脉络。在他看来,赵廷隐墓的发掘不仅揭开了一段被湮没的历史,更展现了考古学“证史、补史、纠史”的独特价值。例如,墓志与史书的相互印证,补充了赵廷隐的籍贯、宅邸规模等细节。“结合实物与文献,我们得以一窥五代十国时期成都的繁荣风貌,以及音乐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创新。”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