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火深处打捞诗性成都——从杨献平散文集《成都烟火日常》延展出来的散忆|西岭雪·品读

2025-04-14 18:53:5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蒲苇

当“诗意栖居”成为现代都市人的消费符号时,杨献平却在散文集《成都烟火日常》中完成了一次诗意的祛魅。这位来自北方的作家,以异乡人特有的疏离与敏感,在成都街巷的烟火日常里,在茶馆升腾的雾气中,在环卫工布满皱纹的掌纹间,打捞起属于市井人物真正意义上的诗性光芒。成都这座被冠以“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千年古城,在他的文字里褪去网红的滤镜,显露出大都市特有的诗性与烟火交织的肌理。


茶盏里的时光美学

在锦江河畔的露天茶馆,杨献平用独到的视觉捕捉到成都诗意的原始密码。那些临街而坐的老茶客,用盖碗茶丈量光阴的刻度,将都市的喧嚣隔离在茶汤外。

《临街而坐》中描述的“茶馆日常”与“忙如蚁群的车辆人流”,恰是这座城市生命轮回有些轻淡的诗意注脚,而“我们”仅是大地上“时间的随行之物”。不同于江南园林的精致茶席,成都的茶桌永远浸染着市井的烟火气:跷脚老板的算盘声、卖花婆婆的竹篮、跑堂伙计的铜壶,共同构成茶香氤氲的生活剧场。

作家敏锐地发现,成都人的诗意不在风花雪月,而在对庸常时刻的“郑重其事”。文殊院墙根下晒太阳的流浪汉,书院街边择菜的老妪,作家用慢镜头般的生活姿态,解构着现代性的时间片段。

这种“无用的诗意”在《单身成都生活》中愈发清晰:独居者用搪瓷缸养绿萝,在阳台上搭葡萄架,将孤独酿成可供品咂的岁月陈酿,以打发孤寂的病灶。

巷陌中的生命史诗

杨献平的笔触始终在向下扎根,多写市井人物的命运。在环卫工皴裂的掌纹里,在烟酒店老板的记账本上,呈现出城市诗学的另一种可能。

《她们的青春时代》里命运殊途的两位女子,如同巴蜀大地的薛宝钗与林黛玉,在火锅店的蒸汽与写字楼的咖啡香中演绎着当代《双城记》。

在万福桥观察商贩称重的场景时,作家洞见了计量器具中的诗意辩证法:电子秤的冰冷数字与杆秤的青铜星花,构成传统与现代的永恒对话。这种对日常物件的凝视,延续着杜甫“细推物理须行乐”的诗学传统。当他在冷雨中错认环卫工为亡父时,瞬间迸发的眼泪不仅是个体记忆的闪回,更是整座城市集体无意识的诗性震颤。

流动中的永恒牧歌

地铁作为现代交通最典型的时空压缩装置,在杨献平笔下成为诗意的发生器。《地铁上》捕捉到的人群速写,恰似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当代诠释。作家注意到,成都地铁里的沉默,更像是茶馆文化培育的默契:保持距离的温暖,克制中的善意。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诗意自觉,让陌生人社会保持着农耕文明的余温。

在青龙街观察店铺更迭时,作家发现了城市新陈代谢中的诗意守恒律。倒闭的旧书店与新开的奶茶店形成记忆的接龙游戏,王家塘拆迁的瓦砾堆里藏着几代人的童年密码。这种对消逝与新生同等珍视的目光,让城市更新不再是冰冷的推土机叙事,而成为永不停歇的生命史诗。

当夜幕降临天府广场,作家看到的不只是炫目的灯光秀。散步老人的布鞋与直播网红的马丁靴,广场舞的旋律与街头艺人的吉他,在水泥地面上谱写着复调的城市夜曲。这种包容的诗意,让杜甫“锦江春色来天地”的咏叹穿越时空,在当代成都获得新的和声。

杨献平用7年时光完成的这场城市“田野调查”,最终呈现的不仅是成都的生活图景,更是对现代性困境的诗意回应。当全球都市陷入同质化焦虑时,成都的街巷里依然生长着独特的诗性基因:它不追求超凡脱俗的美学姿态,而是在菜市场的喧哗与茶馆的闲适间,在拆迁工地的尘埃与咖啡厅的香气里,保持着对生活本真的欲望。这种“向下生长”的诗意,或许正是对抗存在虚无的一剂良药。

(《成都烟火日常》,杨献平著,成都时代出版社,2024年12月)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