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宇 李颢宇
近年来,文学小说改编的影视风又起。但观众认可满意的少,不由得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影视改编形成对比。无论是四大古典名著,还是金庸武侠小说或琼瑶言情小说,影视化改编频频造就经典之作。一方面得益于早期影视稀缺的创作环境,另一方面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如今被奉为影视经典的作品,并没有拘泥于文学原著中固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对其进行合理借鉴、巧妙融合和大胆改变。影视改编后,部分情节更自然顺畅,不少形象更立体丰满,实现了从文学经典到影视经典的成功跨越和转化,《新白娘子传奇》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经典建构:传统文化下民间文学影视改编
作为中国的四大传说之一,《白蛇传》大多以戏曲、评书、小说等艺术形式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最初的故事版本中,白娘子是危害人间、凶残成性的反面形象,符合中国古代图腾中对蛇的寓意。许仙是胆小懦弱、轻薄好色的书生形象,百姓对其也是持否定态度。如南宋的说唱话本《西“湖”三塔记》讲述了西湖边妖媚十足的白娘子时常勾引风流倜傥的翩翩公子,耗尽其精血,挖食其心肝。许仙色迷心窍,堕入白娘子的圈套。
直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后,白娘子逐渐开始从冷血无情的蛇精变成半人半妖的痴女。到了清代,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又增添了白娘子的善良和痴情。温柔善良、端庄大方的白娘子下凡只为了却一世情缘,以求获得正果。无奈没经住爱情的考验,对许仙的爱恋越陷越深。白娘子试图化妖为人,只为和许仙长久相伴。作为人、神、妖三界的守护者,法海无情地拆散了这对夫妻。许仙联合法海哄骗白娘子进入圈套,被压在雷峰塔下。和情深义重、敢爱敢恨的白娘子相比,许仙遭到了世人的鄙视和唾弃。
在有关《白蛇传》的早期黑白电影中,白娘子也或多或少显现出蛇精妖邪的一面,许仙则是负心薄幸的男子形象。1992年版《新白娘子传奇》能成为一代人的经典,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密不可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文学改编和戏曲借鉴两方面。
首先,影视剧中增添了许多人情味。
从古至今,中国是一个重视情感的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以情感为纽带联系,给每个人物注入人情味,一来可以增加正面角色的厚度,二来可以凸显积极向上的基调。《新白娘子传奇》着力表现出群像之美,只是不同角色的“美”不同而已。
白娘子下凡报恩,一心为了许仙。无论是许仙听信道士王道灵买回收妖灵符,还是许仙相信法海的话语留居金山寺,甚至由许仙带回的金钵收服被镇压在雷峰塔下,白娘子对许仙永远是谅解和包容。这一份善良,让观众深刻记住了这位才貌双全的义妖。
许仙一改以往民间传说中反面的书生形象,被重塑为一名悬壶济世的大夫形象,为人物性格注入善良的色彩。无论是携带失窃库银被发配苏州,还是勇敢地在苏州知府面前据理力争,甚至后来甘愿前往金山寺出家修行,许仙虽然外表柔弱,却已然成为内心善良、至情至性的正面形象。
小青一生追随白素贞,不离不弃。当白素贞被压雷峰塔后,她毅然决然回到峨眉山清风洞继续修炼,20年后找法海为白素贞报仇。有情有义的小青,表现出对姐姐的义气深重。
许娇容和李公甫是许仙的姐姐和姐夫,不仅养育弟弟许仙,还将侄子许仕林养育成人。两人默默的善举,为许仙的痴情和许仕林的至孝找到了合理的源头。
此外,这部剧主题是歌颂爱情,除主线中白娘子和许仙轰轰烈烈的爱情外,还刻画了许娇容和李公甫、陈伦夫妇、九爷和二奶奶及戚宝山的爹娘4对夫妇,他们的爱情简单平凡而各不相同,与白、许的爱情形成鲜明对比,共同丰富诠释了爱情的真谛。
从个人之美到家庭之美,从外在之美到心灵之美,《新白娘子传奇》是一部向善向美的影视作品,通过不同的“美”的塑造,实现了费孝通提出的“美美与共”的审美追求。
其次,影视剧中借鉴了中国戏曲元素。
反串手法在剧中的运用。
反串最初诞生于中国戏曲艺术,中国京剧中四大名旦都是男性。被誉为“小百花”的越剧全是女演员,男性角色都由女性扮演。以小生形象为例,女性反串相比于男性而言,人物外表多了几分俊俏的秀美。
据了解,《新白娘子传奇》拍摄筹备初期,导演就决定让女演员饰演许仙一角。最终,叶童饰演的许仙既没有让观众产生违和感,又外化表现出人物清秀的书卷气。
黄梅戏唱段的巧妙穿插。
相较于影视剧台词,戏曲唱词的最大特点是外化角色的心理活动。在戏曲中,脸谱化的人物配上外化的唱词,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让观众充分明晰。
《新白娘子传奇》大胆采用这种创新形式,让人物对话间不时穿插一段黄梅戏唱段,让单一的影视台词注入活泼、欢快的节奏。和其他戏曲相比,黄梅戏语言具有清新、直白的特点,更利于影视传播的效果。《千年等一回》片尾曲至今脍炙人口,也是结合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音乐风格创作而成。
人物举止借用戏曲动作。
虽然戏曲动作具有程式化特点,但对人物身份、性格、心理等表现都有直接的帮助。剧中角色日常的举手投足借鉴了戏曲动作,如许仙在西湖边初见白娘子时问候的行礼动作,和白娘子、小青在船内交流中害羞时的抬袖遮面动作,许仕林身着状元服上朝面圣所走的四方步等,都为角色塑造添色不少。
春晚焕新:技术赋能下经典的解构与创新
当2025年央视春晚的穹顶舞台升起一片流动的“数字西湖”,128架无人机托举着智能伞具组成鹊桥矩阵,许仙与白娘子的千年传说在虚实交融空间中完成了当代呈现。这一场景不仅标志着“新白娘子”系列IP 33年后迎来现象级重构,更折射出传统文化在媒介融合时代的传播范式革新。
从1992年赵雅芝的荧幕经典到2025年“借伞”的元宇宙叙事,这一文化符号的演变轨迹恰似一面棱镜,映照出央视与省级卫视在文化传承中的差异化策略与创新竞合。
第一,文化符号的时空对话。
首先是视觉体系的代际更迭方面。赵雅芝版白素贞的峨眉高髻、鹅黄披帛,曾构建起80后集体的美学记忆。2025年央视春晚另辟蹊径,通过动态粒子成像技术,将白蛇本体解构为3.6万颗流动的光点,在《青城山下》的吟唱中实现“妖形—人形—仙形”的形态嬗变。相较之下,江苏卫视的AR白蛇仍停留在具象建模层面,河南卫视《水月洛神》团队打造的水下飞天虽具艺术突破,却未脱离传统肢体表达范式。
其次,叙事程式的媒介转码方面。“断桥借伞”这一核心母题,在卫视平台呈现多元变奏:湖南卫视以街舞Battle演绎人妖初遇,北京卫视借全息投影复现雷峰夕照,浙江卫视则沿用越剧程式化表演。央视版本则开创“智能物叙事”体系——128把嵌有感应器的油纸伞,通过开合角度与运动轨迹,实时生成情感光谱数据。当许仙与白素贞交错而过时,伞面LED显现的经文与妖纹形成符号对冲,将“禁忌之恋”的戏剧张力转化为可视化语言。
再次,价值内核的现代性重构方面。省级卫视多聚焦爱情叙事,如东方卫视设置双时空线强化虐恋元素。央视则深挖IP的公共性价值:通过悬壶济世与当代逆行者的时空对话,将报恩母题升华为命运共同体意识。伞阵组成的结界象征规则与情感的冲突,最终通过观众手机端投票打破屏障,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融合。这种价值升维使IP跳出情爱框架,获得更普遍的文化共鸣。
第二,春晚舞台的生态重构。
首先,虚实融合的界面革命层面。江苏卫视打造的XR版“盗仙草”,让观众通过VR眼镜亲历昆仑秘境。广东卫视的赛博朋克风雷峰塔,将粤剧武打与全息投影结合。央视则构建起“数字孪生舞台”,借5G切片技术实现杭州西湖、央视演播厅、云端元宇宙的三维空间叠加。当白娘子跃入“数字湖面”时,北京师范大学团队研发的流体算法,使每一圈涟漪都携带着《白蛇传》不同版本的文本碎片,形成文化记忆的可视化考古。
其次,非遗技艺的活化实验层面。在文化传承维度,各卫视呈现出不同路径:河南卫视将绞胎瓷技艺植入白蛇发簪,安徽卫视邀请徽州纸雕师复刻雷峰塔。央视则完成“非遗数字化迁移”——杭绣传承人指导设计的36款伞面纹样,经清华大学图形学团队转化为动态粒子绣。张小泉剪刀厂特制的伞骨机械结构,在开合间还原传统制伞工艺的力学之美。这种技术考古,使濒危技艺获得新生。
再次,受众参与的范式转型层面。卫视平台多采用浅层互动,如浙江卫视的“白娘子换装”H5小游戏。央视则构建深度参与机制:通过区块链技术将观众的情感投票转化为NFT数字伞,实时投射至舞台穹顶。当累计投票突破千万时,触发“水漫金山”特效的结局改写。这种“故事众创”模式,颠覆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单向性,使全球观众成为叙事共建者。
第三,从IP运营到文明对话。
商业逻辑与人文价值的巧妙平衡。对比各平台产业化路径,湖南卫视开发“白蛇”虚拟偶像进军元宇宙带货,江苏卫视发行数字藏品两周内售罄。央视选择更具文化厚度的运营策略——联合故宫博物院推出“宋代医药典籍数字展”,通过AR药方解密游戏导流文化消费。与浙江大学合作的白蛇传说全球数据库,收录87国326个改编版本,构建起文化IP的学术支撑体系。
符号转译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在国际传播场域,央视版“借伞”完成文化符码的创造性转换:中东版中油纸伞转化为椰枣叶伞,演绎丝路商旅与波斯医者的相遇;非洲版将“雄黄现形”改写为部落图腾觉醒叙事。这种“在地化转译”而非简单文化输出,使IP在不同文明土壤中,生长出新的意义枝蔓。
元宇宙时代的IP进化。央视春晚同步开启的“白蛇传说·平行时空”元宇宙空间,用户可化身药童参与采仙草、作为船夫见证断桥会。北师大团队设计的AI叙事引擎,能根据用户行为生成个性化传说版本。相较各卫视的单点数字尝试,这种“文化数字孪生”系统构建起IP永续发展的生态基座。
总而言之,IP形象是影视经典的文化符号,也是推动影视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多变的当下,IP形象要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不能试图复制和还原,而是需要在“变”和“破”中实现IP形象的现代转化。
当2025年央视春晚的智能伞阵在《千年等一回》的旋律中渐次熄灭,舞台地面浮现出历代《白蛇传》改编剧目的光影年轮。这个瞬间,定格了传统文化IP转型的里程碑。
从赵雅芝的戏曲化表演到数字白蛇的粒子化重生,从卫视的流量争夺到央视的文化深耕,“新白娘子”系列IP实现了从影视经典中的涅槃重生。
最初,白娘子来自中国民间传说,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重塑了“一千个观众,只有一个赵雅芝”的“新白娘子”系列IP。在技术赋能与文化自觉的双轮驱动下,经典IP再次实现自我突破,在创新的现代表达中开启了文化基因的当代新篇。
以科技为舟、人文为楫,“新白娘子”系列IP又化为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戏曲、魔术、小品等艺术形式巧妙融合,不仅为传统文化IP开发提供方法论启示,更昭示着文明传承从“博物馆式保护”向“活态化生长”的范式革命。
作者简介
刘长宇,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颢宇,成都文理学院传媒与演艺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