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馥均
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和杭州演艺集团出品的话剧《苏堤春晓》,生动有趣地刻画了苏轼的生平经历。话剧名借用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暗喻苏轼精彩卓越的一生,也如“春日里苏堤杨柳夹岸、艳桃灼灼”在熠熠生辉。
整台话剧故事讲述采用非线性宏大叙事手法,以宋代美学为舞美根基,通过虚实结合、科技赋能与写意精神,将苏轼的文人风骨与历史场景转化为极具视觉张力的舞台语言。
宋代美学的大写意呈现
《苏堤春晓》的舞台设计以宋代规制为蓝本,采用极简风格凸显雅致与大气。30米长的青砖铺满舞台,还原宋代建筑的质朴质感。17组9米高的多媒体纱框屏风,既作为背景幕布,又通过流动的山水画影像,展现宋代的市井风情和自然意境。
这些元素将宋画中的留白、线条与漆器工艺结合,形成“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的水墨山水画的大写意效果,赋予舞台开阔的时空无限想象。例如,纱幕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将苏轼的诗句“山色空蒙雨亦奇”动态化,江南水墨的流动感与剧情发展相呼应,还原宋代的简约、雅致、大气之美,形成诗画一体的绮丽画卷。
科技与传统的创新融合
许多成功的话剧通过现代化的舞台技术和创新的表现手法而提升舞美效果与意境,《苏堤春晓》的表现特别让人耳目一新。舞台运用全息投影、LED屏风等科技手段,结合传统舞美设计,打破常规舞台的物理空间限制。9米高的纱幕可前后自在推进,叠加高清影像与半透明材质既呈现立体山水,又允许人物与场景多层次互动。如在黄州泛舟场景中,演员仅凭一根长棍模拟船体晃动,配合纱幕上的雨雾效果,虚实结合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此外,取消传统幕布,在舞台宽度上的扩展,以宋式官椅等简约道具配合流动影像,既保留戏曲虚拟性表达,又强化现代戏剧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恍如与千年人物诗意对话。
虚实交叠的视觉表达
非线性的剧情结构通过舞美设计实现时空自由切换。纱幕上的山水画可随场景瞬间变换为汴京街景或西湖烟雨,配合灯光与投影的明暗交替,完成苏轼宦海浮沉与情感纠葛的跳转。例如,苏轼与亡妻王弗、同僚王安石的跨时空对话,借助纱幕后的虚实交叠与光影对比,将回忆、现实与想象融为一体,形成亦真亦幻的舞台效果。
这种设计避免了叙事断裂,增强了戏剧流畅性。在舞台表现手法上不仅呼应了苏轼诗词的意境,也让观众在拼贴式叙事中主动参与解读,增强观剧的互动性。舞美表现把苏轼成功塑造成一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大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服饰增强地域性文化
《苏堤春晓》为体现宋代服饰的飘逸与灵动,并融合现代的审美观,在苏轼的服装上狠下了一番功夫。宽袍大袖采用大敞口剪裁,凸显其豪放不羁的文人气质;头饰以玉、珍珠等传统材质打造,强化宋代生活的真实仪式感;王弗一角以四川方言演绎,其服饰的泼辣俏皮与苏轼的洒脱豁达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地域文化符号增强角色辨识度。
此外,群像戏中的官员、文人、女眷的服饰色彩与纹样差异,暗合宋代等级制度与文人雅趣,构成一幅立体的宋代社会繁荣图景,让人在产生共鸣时,也沉浸式体验了一把宋代文人墨客的日常生活。
传统文化的成功转换
众所周知,话剧舞台作为戏剧艺术的核心载体,其作用不仅限于提供表演空间,更通过多维度的设计与技术手段,深度参与戏剧表达,突出人物形象与心理表达。由此可知,舞美设计不仅服务于剧情,更成为传递文化精神的载体。
例如,剧中《清明上河图》局部投影与市井场景的结合,让观众直观感受北宋的繁华;“一叶扁舟”意象的反复出现,隐喻苏轼“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超然境界,直接刺激观众的感官情绪,引发对生命哲思的共鸣。
话剧用“雅趣”“高级”“震撼”等词,印证了舞美在传统文化的话剧转化中的成功实践,让舞台超越物理空间概念,成为集叙事引擎、情感放大器、文化符号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系统。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成功转换,也是《苏堤春晓》舞美的独到之处。
综上所述,《苏堤春晓》的舞美以宋韵为魂,科技为翼,通过水墨画中的大写意与写实的平衡、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不仅还原了宋代美学风骨,更赋予历史叙事以现代生命力。其舞美大写意的设计既把多才多智、幽默风趣的苏轼形象凸显,也恰到好处地渲染了人物形象的性格。话剧舞台对苏轼精神世界的视觉诠释,为传统文化在舞台艺术中的演绎提供了范例,让人对中国话剧的前途更充满信心。
作者简介
李馥均,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