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
“青梅竹马,边城茶香。”短短8个字的宣传语,不仅浓缩了马边的特色,更让人从“青梅”“竹”“茶”“香”中感受到其中蕴藏的浓浓烟火气。走进马边才发现,从乡村袅袅的炊烟,到城镇氤氲的蒸汽;从盛满山歌的米酒,到尽收月华的茶芽;从麻辣鲜香的腊味,到玲珑剔透的抄手;从阿妈淳朴的笑脸,到孩童纯净的眼神,烟火气在川南的这片土地上缭绕,世世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当晨星还在远空闪烁时,马边河就已经醒了。清凌凌的河水无声无息地流淌,微风轻拂,小城在浓白的清汤和红亮的辣油中开始了舌尖上的一天。这是小城独有的晨曲,市井的烟火裹着山野的清气,像茶碗里浮沉的芽叶,细碎而鲜活。
当晚在宾馆吃到了传说中的马边抄手。一盆热气腾腾的红油抄手上桌,炒得有些焦煳的辣椒碎末在汤中沉浮,皮薄个小、颗颗饱满的抄手令人食欲大开。用勺捞几个进碗,拈起一个入口,慢慢咀嚼,顿觉皮嫩肉鲜,麻辣爽口,味道绝佳,让似乎已疲劳麻木的味蕾再次苏醒过来。
正当赞不绝口时,本地朋友却笑着告知,这还不是最好的马边抄手味道。正宗资格的马边抄手,外形上可用“皮薄馅多”来概括:面皮很薄,薄得能透见掌纹,但韧性十足,不易煮破;馅料分量十足,以猪肉为主,再加入韭菜、葱姜等,口感鲜嫩多汁。汤底用猪骨、鸡骨熬制,有的店家还加入马边特产山胡椒,汤色清亮,味道鲜美。调料也很讲究,有辣椒油、花椒粉、蒜泥、酱油、醋等,酸辣开胃爽口。吃法更是多样,清汤、红油、干拌,总有一款适合你。
一席话,说得众人馋涎欲滴,口舌生津。第二天,尽管行程紧凑,仍有习惯早起者,潜入小城深巷,寻得那烟雾缭绕的小店,一边欣赏晨曦中的市井百态,一边看着忙碌的老阿妈把晨光揉进面团、剁进肉馅。大快朵颐后,心满意足地回来炫耀,脸上带着“不摆了”的神情,让人羡慕嫉妒不已。不过,遗憾更是一种美好的期待,留与下次相逢也是极好的。
烟火气的相逢与遇见,在马边无处不在。
天高湛蓝,日光炽热。3月底的马边,迎来少有的高温天气。才下车,就见雪口山浮生农场餐饮区的院坝里,摆放着一溜桌子,上面是各种特色小吃、水果等。旁边,还有热气腾腾的冒菜锅儿,里面正冒着又长又粗的鲜嫩竹笋;烧烤架上,油珠正滋滋地从焦黄的烤肉里钻出来。拿一根冒好的竹笋,轻轻地咬一口,味蕾立即被激发,如同被浸泡的马边绿茶,沿着茶马古道尽情地舒展开来。
当热情的迎客歌在耳畔响起时,银冠上的流苏摇晃着霞光,盛装的苗家儿女衣袂飘起民族风情,热情的双手送来甜香的米酒,云上苗岭的玛瑙村用最地道的方式欢迎我们的到来。一向滴酒不沾的我哪能拂却主人的真挚情意,只得接过,一路端着。进入寨中,见路边有一个背负双手的老者,遂将酒送与他。老者推辞再三,我告知不饮酒的实情,老者才接过,喝了一口,满是风霜的脸上顿时荡漾起年轮的褶皱:“这是我们苗寨最好的米酒!”
依山而建的苗寨房舍鳞次栉比,步入其间,触目所及皆是满满的乡野生活气息。小小的院坝里,几根竹竿搭建的架子上,晾晒着已卷缩为细长条的青菜叶片。充分吸取阳光精华被晒干后,收纳到封闭的陶罐里,历经时间的沉淀,它们就成为川人常说的盐菜或冬尖。用来炒回锅肉或做汤,别有一番独特滋味。房前屋后,菜蔬青葱,繁花盛开。一只看家小狗,慵懒地趴在家门口晒着太阳,独享与阳光私语的美好。
烟峰镇彝家新寨好客的歌声还在耳边环绕,包谷酒里的人影仍在晃动,文化长廊上的日影悄悄偏了三分。几人正在闲聊之际,早早离席的小夏领着一对小兄妹走过来。小男孩五六岁,小女孩三四岁,红扑扑的小脸蛋上扑闪的双眼里,有怯意也有期盼。小夏说,他们的母亲忙于农活还没回家,但小妹妹喊饿,带她的小哥哥在路边哄她。这一幕,被善良的帅小伙小夏看到了。
这让我们几个在童年时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鼻头发酸。大家连忙找来干净的碗筷,把桌上还没动过的软糯熟土豆、坨坨肉、腊肉香肠等,装得满满的。小男孩腼腆地向我们说着“谢谢”,带着妹妹走了,一高一矮的两道小身影在余晖中被拉得老长。人间的烟火气,不仅在眼里,还在对生活充满善意和情意的每个人的心里。
暮色漫过马边河,两岸灯火次第辉煌。一轮弯钩挂上夜空,老茶树的影子爬上屋墙。陶罐里的包谷酒在悄然发酵,炒茶锅的余温催着茶青吐露芬芳,彝绣里的云彩纹绽放光芒,茶马古道上的蹄印唱起采茶歌,它们在万家灯火里交织,在马边这片土地上聚成生机勃勃的烟火气,永远鲜活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