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4月18日,“解码宝墩:对话古今,文化遗产的守护与传承”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在宝墩古城遗址举行。该活动由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新津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联合主办,带领游客走进宝墩古城遗址,看古蜀先民在宝墩文化时期如何修筑城墙抵御洪水与自然灾害抗争,看当下宝墩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的文保人如何保护历史的印迹。
宝墩遗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为“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准备”,聚焦全球性灾害与冲突对文化遗产造成的影响,以及人类应对灾害巨变时的智慧和经验,旨在进一步提升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意识,确保文化遗产的安全与存续。那么,4500年前的宝墩先民如何对抗自然灾害呢?
在“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现场,宝墩遗址发掘项目现场负责人吴鹏带领大家回到45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展柜中陈列的绳纹花边罐、卷沿罐、筒形罐、深腹罐,多元纹饰留下宝墩先民的审美意趣;制作精致的石斧、设计独特实用的陶灶,让人触摸到宝墩先民对生活用具功能与美感的双重追求。
在成都平原文明孕育之初的宝墩,如何抵御自然灾害?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环境考古专家黄明介绍,成都平原丰富的水资源利于灌溉农田,也为水灾泛滥埋下隐患。宝墩文化早期,先民们以筑城抵洪水,城址分布于河流台地上“远支流,近干流”,既能避免水患,也便于取水和渔猎。到宝墩文化晚期,先民们逐渐来到成都平原腹心地带,他们学会了用大量卵石加固防洪堤坝。到商周时期的方池街遗址,已出现系统的防洪、支水、护岸工程。从筑城这样单纯的防洪设施到防洪、支水、护岸工程,不仅是防洪技术的提高,更是防洪思想由堵到疏的转变。
当下,宝墩遗址得到悉心呵护。依托宝墩遗址工作站,“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在工作站开放,观众可在此触摸成都平原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以宝墩遗址为中心,当地也旨在打造文旅融合圈,培育了“宝墩院子、青竹小院、古原茶舍”等乡村文旅消费场景10余处,让人们走进宝墩,感受古蜀稻作文明深厚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