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个国际古迹遗址日丨现场揭秘金沙遗址象牙埋藏之谜 看现代科技如何守护古老文明

2025-04-18 22:10:5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蒋华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大家猜猜,3000多年前的古蜀人为何会埋藏成吨的象牙在这里?”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遗址坑旁,讲解员雍僖抛出问题。随着她手指向考古地层的剖面,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徐徐展开。“当时的成都平原尚未修建都江堰,洪水肆虐。古人相信象牙具有镇杀‘水中精怪’的神秘力量,于是将象牙与榆木捆绑后沉入河底,祈求平息水患。”这一充满神话色彩的“治水仪式”让观众惊叹不已。

4月18日,正值第42个国际古迹遗址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内人头攒动,一场名为“三星堆—金沙:古今对话 守护文明”的主题活动拉开帷幕。来自考古一线、文保领域、消防部门的专家与公众齐聚一堂,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共同探索古蜀先民的治水智慧,并了解现代科技如何守护千年文明。

古迹遗址:彰显古蜀先民的治水智慧

都江堰作为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早已家喻户晓。其实,早在都江堰建成之前,生活于成都平原的古蜀先民便在与洪水的长期抗争中,逐步积累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水智慧。互动讲座中,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黄明结合古地理、古气候知识以及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生动地讲述了古蜀先民治理洪水的故事。


考古专家黄明讲述古蜀先民的治水智慧

从宝墩文化早期的筑城防洪,到宝墩文化晚期的红桥村遗址水利设施;从卵石加固护坡到竹笼络石,从单一的防洪设施到集防洪、分水、护岸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黄明指出,这些都体现了古蜀先民在防洪技术上的进步,以及其治水理念从“堵”到“疏”的重大转变。

他介绍,“破竹为笼,以石实中,累而壅水”的治水方法正是都江堰早期采用的工程技术之一,而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常见的干砌卵石技术等,也都能在成都平原更早的考古发现中找到踪迹。此外,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鱼嘴分水思想与方池街遗址水利设施中的“疏水”理念更是一脉相承。

而坐落于四条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河流之间的一处高台地上的金沙遗址,同样闪耀着先民治水的智慧光芒。黄明介绍,摸底河自西向东横贯遗址中部,将其分为南北两半。数年前,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古人堆砌卵石的技艺,并将其应用于城市与聚落的防水防洪设施中。“这与我们今天在河道旁修建的护坡工程如出一辙。”

通过对比良渚文明的堤坝与两河流域的灌溉系统,黄明进一步补充道:“古蜀人的治水之道并非依靠蛮力对抗,而是‘以柔克刚’。”他向观众阐释了三星堆金沙人利用竹木分洪、顺应地势导流的智慧,并指出这种“低成本、可持续”的方法堪称古代生态工程的典范。

现代实验室:遗产保护的“科技战役”

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土遗址监测保护实验室内,一场“与水博弈”的科技战正在悄然上演。

工作人员曲瑾介绍,金沙遗址属于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湿润的气候、剧烈变化的地下水等因素,都可能对古遗址造成威胁。针对上述威胁,近年来,金沙遗址博物馆高度重视土遗址和遗迹的保护工作,开展了包括土遗址预防性保护、土遗址劣化机理、土遗址保护技术与应用,以及有机质文物原址保护技术等研究。同时,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引入多学科力量等方式,推进土遗址保护工作上台阶。


曲瑾讲述金沙遗址在开展土遗址预防性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

“大家请看大屏幕!”曲瑾手持遥控器,向观众展示土遗址保护的奥秘。通过监测,工作人员能够实时监测含水量、微生物活动,从而提前发布预警风险。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让不少观众感叹,“就像在看文物做体检!”

而火灾对文化遗产的威胁同样不容小觑:遗址坑前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巴黎圣母院大火的画面,让观众直观、深刻地认识到火灾对文化遗址的巨大危害。

为增强公众的防灾能力,当天,消防队员现场讲解各类消防知识及设备的使用方法,“逃生时,一个绳结或许能救命!”消防员吕羽现场演示“双八字结”的打法,不少观众争相模仿。


消防员指导观众学习实用绳结技法

“以前只觉得文物珍贵,今天才知道背后有这么多故事!”市民李女士在听完专家讲解后,发出感慨。活动现场的签名本上,她带着女儿郑重签下承诺:“少扔一片垃圾、多学一点知识,就是为文明护航。”

图片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