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好本职到跨界联动 一线专家为川剧保护传承发展建言献策

2025-04-19 20:32:3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周志敏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文/图

4月19日,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第十一届代表大会在成都闭幕。活动期间,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与成都理工大学联合举办了“贯彻落实《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的背景来自川剧的立法创新。2024年9月起,《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同步施行,是全国文化领域开展跨省市协同立法的首次探索。会上,来自川渝两地川剧研究创作机构、院团、高校等领域的一线专家学者,围绕条例贯彻落实过程中的做法、经验进行了交流,共同为川剧的传承发展建言献策。

研讨会现场

“剧团剧团,靠戏来谈”

剧目传承和人才建设是重点

“剧团剧团,靠戏来谈”,一句在川剧业内流传已久的话语,在19日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再度被引用,频频引发参会专家的共鸣。

戏即剧目。一台戏,离不开川剧演员人才的演绎。一系列的剧目传承,离不开川剧传承的人才梯队建设。在发言的专家中,不少都聚焦剧目和人才主题分享经验,提出建议。

“演,是川剧人的本职,也是传承发展的核心。”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在会上分享了一组可喜的增长数据。2023年,四川省川剧院大大小小的川剧演出800多场。到了2024年,全年演出场次超过了1000场。

“演员需要用戏来提升。优秀演员要在舞台实践中成长,川剧教学也离不开舞台实践。”陈智林表示,川剧作为舞台艺术中的门类之一,要根据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端的市场特点排演剧目,让川剧人才得到更多的实践层面的锻炼。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丁淑梅关注条例本体,从中引申出需要川剧界共同细化完善的实施路径。例如,条例中说明,川剧保护传承的对象,为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美学价值的川剧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实物、场所等。“历史、文学、艺术、美学价值等修饰词,怎样应用于判断标准的界定,还要更加深入地探讨、领会和整体性把握。”

对川剧经典剧目的传承,丁淑梅建议在传承的主体上可以用分类分层次推进的思路,形成制度化的分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剧团等参与主体众多,进一步细化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可以更加系统性推进川剧剧目的传承工作。”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系党总支书记林梅建议,除了关注川剧表演人才梯队的建设,还要关注川剧师资力量的充实。“在师资年龄结构上,近几年我们系里退休老师比较集中,从2022年到今年年底有16位教师退休。”林梅表示,一方面川剧系正在通过和川剧院团合作,引入院团骨干人才补充师资力量来缓解师资问题,另一方面也将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规范化的教材体系建设,优化“口传心授”模式,推进教学标准化。

进校园也要反哺社会

跨界联动中显示川剧自身特色

在舞台上演绎跌宕起伏的故事的同时,川剧的影响力正在进一步向外界和社会大众扩散。近年来,川剧的跨界联动相关活动、行动也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关注。

“川剧进校园相关活动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当下的活动多是让学生看一看变脸、舞一舞水袖。这样的形式是川剧单向的输出,缺乏足够的精神文化熏陶的氛围,没能够潜移默化形成对学生的精神滋养。”丁淑梅建议,川剧进校园也要反哺社会,在活动的持续性和深度上需要进一步加深,为学生后续进入社会提供文化素养的支撑。

近期复排演出的川剧《红漫巴山》剧照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志全提到,川剧在高校的普及与传播的力度还不够。“川渝两地的高校数量众多,但是将川剧列为通识课的还是少数。”张志全表示,川剧进高校是推动川剧活态传承的重要一环,建议川剧院团等机构与川渝高校加强合作,推动更多学校将川剧纳入通识课程体系中。

以川剧为特色的文旅项目的打造,是四川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秦安建的研究方向。他在初步调研中发现,部分以川剧“戏窝子”为主题的文旅景区发展有“重旅轻文”的现状,文化特色模糊,存在同质化发展的风险,需要进一步强化川剧为特色的品牌标识,将川剧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联动发展,打造具有形象辨识度的文化产业品牌。

陈智林也认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大方向中,川剧应当占有一席之地。“社会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获得了更有利的传承发展氛围。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川剧是可以让人感受到慢生活、烟火气的,在游学、研学旅行等领域大有可为。”

大会还完成了理事会换届工作。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理事会新任会长尹文钱表示,研究会下一步将继续团结广大的川剧爱好者、研究者,积极主动参与到保护传承川剧研究工作中去,为川剧的保护传承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