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4月19日,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旅游学院举行,专家学者围绕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濒危史料保存、区域交流和民族关系等方向进行深入交流。
研讨会现场。
口述史成关注焦点,四川将用4年时间摸清家底
西南地区是汉、藏、苗、布依、土家、壮、侗、彝、瑶、仡佬、回、蒙古等多个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之间有着悠久的交流与融合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这是一个有待深入发掘的思想宝库。”研讨会现场,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谢元鲁介绍,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史料发掘工作进展缓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仍需更多学者进行深入考察和书写。
口述史作为一种通过口头传承文明的方式,在文字尚未出现之前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学者马飞介绍,西南许多民族的历史都是通过诗歌和神话等口述历史的形式传承下来的,例如彝族的《勒俄特依》、藏族的《格萨尔》等。
据他介绍,自去年以来,四川启动了少数民族古籍普查工作,除了对藏族、彝族古籍文献进行普查外,还对羌族等12个民族的口述文献进行了普查,力争在4年内摸清家底,并加强保护、整理和转化工作。他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出版人,与时间赛跑,加入到濒危口述史的抢救保护工作之中来。
关于新时代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发掘与书写,学者们一致认为,应站稳人民立场,展现更多历史细节。“应将焦点转向普通劳动者,让他们主动‘发声’。”四川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吴艾坪表示。
《乌江船工》在成都首发,小切口呈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主题
研讨会上,主办方隆重推出了《乌江船工:一部口述史》(以下简称《乌江船工》)。该书精心选取了40余位乌江船工作为口述采访对象,从船工们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民族认同、社会关系、精神文化等多个维度,系统地展现了乌江船工群体的生产生活变迁,以及乌江流域各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乌江船工》新书首发。
据介绍,乌江因流经区域滩多水急、峡谷险峻,多由船工们在“天险”中开辟航道,以人力拉纤、木船运输,维系了古代黔渝两地与外界的商贸流通与文化交流。各民族船工不仅是天堑阻隔的征服者、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更是乌江流域历史的书写者。
《乌江船工》的作者、四川旅游学院教授陶少华深情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坚持与付出。他常年穿梭于乌江流域的山水之间,进行考察与思考,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最终促成了这部历史作品的诞生。为了完成这部著作,他数易其稿,常常熬夜整理素材。他感慨道:“乌江之险,凸显了船工的艰辛与伟大。船工们互助、团结、勇敢、坚毅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我!”
通读完全书,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开军表示,因文化水平较低且缺乏官方文献记载,乌江船工历史记忆面临湮没的风险。陶少华历时十余年,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以口述方式抢救性地记录了这一群体的生活变迁,尤其关注他们与乌江流域多民族的交往、生存环境的互动以及时代变革的影响。他特别强调:“书中将个体口语化的叙述转化为规范化的文本,并提炼为集体记忆与宏观历史叙事,兼具史料抢救与学术创新的双重价值。”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雷玉华表示,无论是船工们口述的古代乌江流域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还是讲述新中国建设时期当地人民的贡献,《乌江船工》通过打捞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让西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宏大主题变得鲜活生动。“这样的故事能够引发更多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