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拜青绿藏弦歌——评散文《八千年的凝视》的文明密码与美学觉醒|西岭雪·品读

2025-04-23 11:41:1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张洪林

4月19日,四川作家姜明发表在《人民文学》2024年第7期的散文《八千年的凝视》,斩获2024年度人民文学散文奖。该文系姜明在观展“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后写下的散文。

大地磅礴无边,岁月千秋万载。散文通过展品串联起叙事框架,展现出深厚的历史纵深,同时以观展者视角赋予读者沉浸式体验。姜明最心仪的,是青铜器的沉绿华美。他用饱含史学、文学、美学的笔触,穿透历史风云,深度解析汉字谱系中的文明密码,助力古老东方文化的美学觉醒。

语言特色:诗性叙事与历史纵深

一是诗性叙事与意象构建独具特色。

姜明在《八千年的凝视》中构建了以“凝视”为核心的独特意象系统。“八千年的凝视”宛如一条时间长河,将读者引入跨越漫长岁月的汉字探寻之旅。“龟甲之眼”“青铜之光”等隐喻性表达,赋予古老文物神秘而深邃的内涵。龟甲承载着远古的信息,其“眼”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历史的秘密;青铜散发的光芒,映照出文明的辉煌。

姜明还巧妙运用拟人化的修辞策略,“字是屋檐下的孩子”,把字描绘得灵动可爱,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文字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青铜器对抗时光的绿色铠甲”,将青铜器历经岁月侵蚀后形成的绿锈,比作对抗时光的铠甲,生动地展现了青铜器坚韧的特质。

在原文中,黑陶罐刻画符号、贾湖龟甲等物质遗存,经姜明的语言,被转化为精神图腾。

二是历史纵深与文学意象的完美融合。

姜明的散文在考古实证与文学想象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对良渚刻符“婴儿学语”的拟态化描写,将古老的刻符赋予生命,仿佛让我们看到远古人类在懵懂中尝试用符号表达思想的场景。秦诏版“撒字成兵”的史诗重构,更是将文字的力量具象化,展现了文字在统一国家、凝聚人心方面的重要作用。

姜明以现代视角激活静态文物,如将里耶秦简比作“笔墨狂欢”。里耶秦简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在作者的笔下,它们不再是沉默的历史遗物,而是一场热闹非凡的文字盛宴。

这种语言在历史叙事中的创造性转化,让我们在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也体会到文学的魅力。

文化张力:汉字谱系中的文明建构

一是注重文字与文明的共生关系。

汉字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推动族群凝聚和构建精神秩序的双重属性。散文详叙秦篆的统一,为中央集权的巩固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秦朝大一统的格局下,统一的文字成为沟通不同地区人民的桥梁,使得政令能畅通无阻地传达,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金文书法则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将礼乐制度具象化。那些镌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审美表达,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秩序和文化规范。

汉字技术革命与文明形态演进呈现出同构性。从甲骨到青铜,再到简帛和纸张,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伴随着文明的进步。这些历史节点,见证了汉字在不同阶段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二是强化物质遗存的精神解码。

比如,文物作为“文明存储器”,承载着先民的智慧和精神。贾湖龟甲之眼被阐释为“人神渡桥”,这一独特的解读赋予龟甲神秘的宗教意义,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神灵的敬畏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白马作毛笔被赋予“软硬兼施”的文化象征,体现了先民对工具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姜明通过器物纹饰和工艺特征,破译先民的精神密码。史墙盘窃曲纹,这种独特的纹饰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可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寓意。晋公盘动态机关,展示了古代高超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审美追求。

在解读这些物质遗存时,姜明注重物质考证与人文阐释的平衡。既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文物的材质、制作工艺等,又从文化、历史的角度赋予其精神内涵,让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先民的生活和思想。

文化自信:美学尊严的现代性重构

一是历史寻根与身份认同。

在《八千年的凝视》中,“溯源即归宗”的逻辑贯穿始终。秦诏版文字的统一,被姜明视为“最伟大的工程是统一汉字”。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汉字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统一的文字不仅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统一,更成为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它让不同地域的人们拥有共同的文化符号,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经历多少风雨,汉字始终是连接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

文中“汉字是所有中国人的盐”这一论断,形象地说明了汉字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汉字作为文化基因的载体,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人们走进展览厅,凝视着那些古老的文字和文物时,仿佛穿越时空,与祖先进行对话。这种文化基因的唤醒,让人们更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二是文明传承的当代启示。

汉字的生命力对现代文明有着诸多启示。“汉字危机论”在文中被反思。有人认为,在信息化时代,汉字的使用频率和书写能力会逐渐下降,从而导致汉字文化的衰落。然而,文中“汉字是工具、艺术、精神的共同体”这一论述,有力地反驳了这一观点。汉字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门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在贾湖遗址龟甲上神秘之眼的凝视下,八千年来,汉字与中华文明相互生发、相互成就,一直在继承和创新的洪流中浩荡前行。”《八千年的凝视》巧妙地实现了文化记忆与当代精神的深度对话,展现出散文创作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激活策略,同时凸显了文学话语在文化自信建构中的特殊价值。

作为对视者,我们接收到那来自新石器时代的欣慰和问候。正如姜明所言,风行草偃,尘埃落定,中国的汉字,越来越凝聚成中华民族的美学尊严。




作者简介

张洪林,四川武胜人,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文史工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