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罗伟章同名小说的话剧《谁在敲门》的上演,无疑是川渝戏剧界乃至全国话剧舞台的焦点。该剧以3代农民子女的命运沉浮为切口,将城乡裂变、人性挣扎等宏大命题浓缩于舞台上,堪称一部兼具文学深度与戏剧张力的“乡土精神史诗”。
编剧通过精心设计的许父人生三部曲——寿宴:80岁生日;医院:突发脑梗病危;葬礼:叶落归根——将家族史与时代史的互文关系,浓缩在3个充满仪式感的空间场域中。
3次场景的门扉嬗变,深化了话剧的主题。一是寿宴之门。家族成员齐聚许春红家,为许父庆生。进出的身影看似热闹,却在细节中显露危机,重重危机隐藏在这温情的面纱下。二是医院之门。当许父病危躺在ICU,“救或不救”的争论与“用谁的车接父亲回老家”的算计,将传统孝道拆解为冰冷的语言。看似孝顺、和谐的一大家人,却在现实面前被瓦解。三是葬礼之门。许父的灵堂最终落回老宅,门内是程式化的上香跪拜,门外是猪肉分配的争吵、二哥感情上的八卦。那些未能言说的愧疚与迟到的理解,都在门后被隐去。
评论作者邓丽娟认为,该剧透过“门”的三重空间嬗变,构成完整的时代寓言链,揭示了那些真正撕裂中国乡土社会的,从来不是有形的门槛,而是资本、权力与伦理在现代化转型中的精神绞杀。这也使《谁在敲门》超越地域叙事,成为当代中国城乡裂变的立体解剖模型。
每个角色都是社会转型期的典型符号,他们的选择与困境直指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群体的命运:人在时代的裂变中,应当如何自处?到底是时代变了,还是人变了?这些问题,通过舞台上的“敲门声”,反复叩问观众,形成强烈的时代共振。
当叩门声在剧场回荡,观众听见的不仅是许氏家族的悲欢,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集体阵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