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史文化名人舞台剧中的乡愁:历史记忆与地域情感的当代重构|西岭雪·戏剧评论

2025-04-24 12:18:2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袁一民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乡愁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早已突破传统意义上个人对故土的依恋与思绪,而逐渐演变为具有群体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的精神结构。它不仅是个体情绪的回响,更是现代社会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对文化根源的深度召唤。

舞台艺术作为兼具叙事与仪式双重特性的媒介,凭借其时空交织的表现能力,为乡愁的重构与表达提供了宽广的表意空间。正是在这种集体文化心理与舞台机制的互动中,四川近年来围绕历史文化名人如苏东坡、杜甫、薛涛、陈寿、落下闳等,创作出一系列舞台剧,构建起一个历史与现实、精神与在地交织的“剧场中的乡愁景观”。

这一创作路径的显著特征,在于历史人物与地域文化之间的高度契合。在舞台上,“人”不仅是叙事的主角,更是文化精神的承载体。如话剧《苏东坡》借助苏轼的政治生涯与眉山故土的双重线索,构建出跨越历史与当下的人文图景。剧中通过岷江水声、竹林意象、川西民居等极具地方色彩的舞台设计,将观众置于具象的空间体验中,完成在地性的审美建构。苏轼的诗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当代舞台中不仅是对历史人物情感的再现,更成为连接古今情感经验的文化桥梁,激活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国家话剧院出品的《杜甫》,则以诗圣流寓蜀地的生活为核心,勾勒其身处乱世的忧思与人文情怀。当杜甫在舞台上吟诵“安得广厦千万间”时,历史文本的厚重与当代观众的精神渴望,在剧场空间中发生碰撞。剧作将杜甫草堂的诗意空间转化为公共伦理的象征场,使乡愁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思念,而是道德与文化认同的精神唤起。这种张力不仅增强了戏剧的情感深度,也使乡愁从个体记忆升华为文化集体意识的一部分。

在不同剧目中,乡愁的表达展现出各异的精神面向与叙事层次。如川剧《陈寿·梦魂三国》以史学家的历史困境为线索,通过“离乡”“苦著”“归心”等主题展开,体现出陈寿秉笔直书、坚守真实的精神操守。这种舞台表达不仅重申了巴蜀文人风骨,更让观众通过角色的抉择感知历史记忆的重量。乡愁在此不再是抽象的情绪意象,而是被转化为一种文化责任和价值担当。

同样以独特视角建构“文化乡愁”的,还有新编历史川剧《落下闳》。该剧通过对天文学与节气制度的艺术再现,使一个古代科学家成为“天人合一”文化智慧的代表者。在舞台上,金殿答疑、问天负荆等情节不仅展示了知识体系的建构,更以审美方式表现出对中华宇宙观的敬意。乡愁在此升华为一种超越地理的文明认同,观众不仅被历史情节打动,更在知识与信仰的连接中,感受到文化传承的深层感召。

这些剧目表明,乡愁的构建并不止步于传统抒情,而是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张力中获得新的生命。

当代舞台艺术常常需要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以回应观众对当代意义的期待。如印象京剧《薛涛》并未固守才女意象,而是赋予角色更多主体意识与心理复杂性。这种改编强化了戏剧张力,也引发了关于虚构与历史边界的讨论。

在当代语境中,乡愁的表达不再依赖历史的完全再现,而是通过精神内核的当代表达实现新的文化沟通。在《落下闳》一剧中,“鬼精灵”等虚构角色的加入,虽然增强了叙事节奏和戏剧冲突,但也对观众理解史实构成挑战。虚构作为叙事策略,必须在尊重历史逻辑的前提下展开,否则易将文化表达导向情绪消费和审美空转。因而,如何在舞台叙事中平衡戏剧性与真实性、情感表达与历史精神,构成了此类题材创作中始终存在的创作命题。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舞台剧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也承担着传播地方文化与激活旅游经济的双重职能。如实景剧《李冰父子》以都江堰为实景舞台,构建起“白天游览、夜间观剧”的观演模式。这类项目通过具象化、沉浸式的叙事方式,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也为地方文化产业注入新的生机。

然而,若艺术创作完全服务于景区功能,忽略对精神内涵的深耕,则乡愁易沦为景观化、消费化的表层情绪。一旦文化表达让位于市场逻辑,乡愁所承载的历史温度与文化张力也将难以维系。

相比之下,《落下闳》在创作取向上更显节制与克制。该剧未采用大规模舞美或奇观式手法,而是通过节制的舞台语言、凝练的文本构建、严谨的节奏控制,呈现出落下闳人物形象的历史厚度与精神质感。这种创作路径强调观众在“观看”之外的“体认”——即通过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逻辑与价值坐标,完成一次精神上的同行与思索。在这一过程中,乡愁不再只是对已逝时光的追忆,更是一种与历史进行审美对话的文化机制,使观众在对落下闳精神世界的感知中,实现对现代身份的重新定位。

因此,四川历史文化名人舞台剧所承载的“乡愁叙事”并非单一的复古情绪,而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工程。它通过诗化语言、象征性舞美和跨时空叙事结构,使观众在剧场空间中完成从个体情感到集体文化记忆的过渡。乡愁在这些作品中被激活、被重构,进而成为当代社会建构文化认同和历史意识的重要路径。在这一意义上,舞台剧成为文化记忆生产的重要机制,是对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成功实践。




作者简介

袁一民,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政府文史馆特聘研究员。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影视与戏剧系系主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