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2025年4月23日晚,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的“春风里 中国好书”发布活动,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剧院拉开大幕。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寻找甘宇》、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与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苹果花开》、四川作家王棵的《珊瑚在歌唱》等登上2024年度“中国好书”榜单。
《寻找甘宇》是由四川作家卢一萍、赵郭明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以2022年“9·5”泸定地震为背景,聚焦抗震英雄甘宇的搜救与自救历程,用文学的力量,书写了一曲生命至上的赞歌。
好书诞生:生命奇迹背后的平凡英雄与文学创新
“搜救甘宇”的故事本身充满了震撼力。“9·5”泸定地震发生时,甘宇与同事罗永不顾个人安危开闸泄洪,避免了下游数百名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却因救援环境险恶而失联。在长达17天的搜救中,各方救援力量调动直升机、无人机、海事船等设备,从空中、水上、陆地展开30多次全域搜救,最终与顽强自救的甘宇实现“双向奔赴”。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个体生命在绝境中的坚韧,更彰显了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不放弃的信念。
《寻找甘宇》的创作过程,深刻体现了两位作家的责任与担当。两人第一时间响应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冒着余震危险,多次深入震区,辗转甘孜、雅安等地,采访甘宇的亲友、同事、救援人员等数十人,累计整理录音素材上百个小时。
在创作中,卢一萍负责整体结构搭建与文学性呈现,赵郭明则侧重事件脉络梳理与资料考证。为还原甘宇在深山里的求生细节,他们曾跟随向导重走搜救路线,实地考察地形、植被与气候条件;为呈现救援指挥部的决策逻辑,多次访谈参与搜救的人员,甚至手绘搜救路线图。这种沉浸式的创作方式,让书中的场景、对话都充满真实的质感。
精神内核:英雄群像与生命力量的立体诠释
《寻找甘宇》的动人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英雄叙事的刻板印象,将镜头对准一群平凡而真实的人。
甘宇是一名水电施工员,地震发生时,刚参加工作不久。但在灾难面前,他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担当:丢失500度的近视眼镜后,仍坚持救助遇难工友、参与开闸泄洪;与罗永分开后,在深山里靠野生猕猴桃、竹笋、树皮充饥,忍受肋骨骨折的剧痛,凭借“一定会有人来救我”的信念顽强生存。这种从普通人到英雄的蜕变,让读者看到了平凡人在绝境中迸发的强大生命力。
书中还刻画了一群寻找者的群像:蓝天救援队志愿者刘彩萍不远千里奔赴灾区,在余震中坚持搜救;乡长神晓兵动员全乡党员干部参与救援,为搜救队伍提供后勤保障;牧羊人倪太高在深山里发现甘宇,用朴素的善良点亮生命的希望。这些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因为对生命的敬畏而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正如书中所写:“寻找甘宇的过程,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生命接力,是社会与个体之间的情感共振。”
在这些平凡英雄的背后,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迅速集结,用“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筑起生命防线;社会各界志愿者自发参与搜救,践行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这种上下同心、众志成城的力量,在《寻找甘宇》中得到全景式展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灾难面前的生命至上,是融入群体血脉的价值共识。
作家笔触:小切口多视角讲述时代故事
作为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寻找甘宇》在叙事手法上实现了多项突破。
该书采用“小切口、多视角”的方式,通过甘宇自述、救援人员回忆、亲友讲述等多个维度,拼贴出一个立体的事件全貌。这种复调结构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悬疑感,还让读者能从不同角度审视灾难与生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书中既有甘宇在深山里的心理独白,展现他对生命的渴望与对救援的期待;也有救援指挥部的决策过程,呈现救援体系在灾难面前的高效运转;还有普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反映社会舆论对事件的关注与共情。
在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平衡上,卢一萍与赵郭明展现了深厚的创作功力。卢一萍擅长用细腻的文学语言刻画人物心理,如对甘宇在深山里的描写:“夜幕降临时,四周漆黑如墨,只有偶尔划过的流星,让我想起家人的脸庞。”将孤独与思念融入自然景象,引发读者共情;赵郭明注重事件逻辑的严谨性,对救援次数、路线、人员构成等数据反复考证,确保每一个细节都有迹可循。两人的合作,使作品既保持了报告文学的纪实性,又具备小说般的可读性。
《寻找甘宇》还为讲述时代故事提供了新的探索。
卢一萍和赵郭明的创作过程,就是对“生命至上”理念的践行。在采访中,他们特别关注普通人的情感脉络:甘宇母亲陈为淑在儿子失联期间的焦灼等待,罗永在痛失亲人后仍坚持救援的隐忍担当,刘彩萍在搜救时随身携带的甘宇照片……这些细节成为书中动人的情感支点。卢一萍在创作手记中写道:“我们不是在写一个英雄的神话,而是在写一群普通人在灾难中的选择,这些选择里藏着最真实的生命之光。”
赵郭明在谈及创作感悟时表示:“甘宇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人身上的坚韧,也看到了社会对每一个个体的珍视。这种‘双向奔赴’的情感,正是时代故事最动人的底色。”
社会反响:好书榜单到全民共读的精神共鸣
自2024年9月出版以来,《寻找甘宇》先后入选“中国好书”推荐书目、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四川省重点出版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等多个权威榜单和项目。
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寻找甘宇》的走红并非偶然。它契合了当下社会对真实叙事的需求,用真实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深刻的精神内核,回应了读者对正能量作品的渴望。在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上,该书被评为2024年度“中国好书”(文学艺术类)。
从纸质书到融合出版,《寻找甘宇》的传播路径也体现了新时代出版业的创新趋势。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了线上数字资源,通过扫码即可观看甘宇访谈视频、还原地震现场、倾听有声书等,让读者以更立体的方式参与阅读。这种“纸质书+数字资源”的模式,不仅拓展了作品的传播渠道,也让更多年轻人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实现精神传承的年轻化表达。
甘宇(右)在新书发布会上发言(出版社供图)
【专访】
在真实与文学之间雕刻时代精神
《寻找甘宇》斩获“中国好书”奖后,记者第一时间独家对话卢一萍、赵郭明,深入探寻这部记录生命奇迹的报告文学作品背后的创作初心、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
创作契机:源于生命的震撼与责任
记者:最初是如何关注到甘宇事件,并决定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的?
卢一萍:当时通过新闻和社交媒体,看到各方全力救援,那种不放弃任何生命的劲儿,真的特别打动我。甘宇这件事儿,不只是一个人的生存故事,背后体现的是整个社会对生命的尊重,还有人性在困境里的坚韧,都是特别值得用文学去记录的时代精神。所以,我想一定要把背后这些动人的细节挖出来。从新闻中看到救援队员在深山里连续搜寻10多天不放弃,这种对生命的敬畏让我意识到,这就是报告文学应该捕捉的现实介入性瞬间。
赵郭明:甘宇事件里展现出的社会凝聚力,还有人性的美好,与时代精神特别契合。当时媒体报道大多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人道主义解读。所以,我们想通过报告文学,把事件背后的中国精神展现出来,让读者看到灾难中一个人和一群人之间的生命互动。事件短时间内引发全球关注,本身就说明其蕴含的“生命至上”理念具有跨文化共鸣,这正是文学需要提炼的价值。
创作过程:如何挖掘真实故事
记者:在收集素材时,肯定遇到不少挑战吧?
卢一萍:确实不容易。我们在地震灾区待了两周,跟救援队员、甘宇家人等上百位当事人聊。救援队员说每天在山林里要走15个小时,一直没放弃搜寻;甘宇家人回忆他从小节俭,地震时先让同事撤离。这些一手信息,都是靠实实在在的调查得到的。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消防队员的手机相册里,全是搜救路线的标记和岩石裂缝的特写,他说“每块石头都可能藏着生命迹象”。这种专业精神,让我深受触动。
记者:“采访是一场心灵博弈”,能否分享具体案例?
赵郭明:最大的问题是受访者的心理障碍。有些救援队员太忙,只能找他们休息的间隙采访。有一回,凌晨3点,我们还在临时休息点等着。还有些村民因为地震受了伤,一开始不愿说,我们就帮他们整理废墟。连着去了3天,慢慢取得信任,他们才讲给救援队送热粥,手被烫伤还坚持的事儿等。
文学呈现:怎样平衡真实与文学性
记者:报告文学得保证真实,又得有文学性。在《寻找甘宇》里,是怎么平衡这两点的?
卢一萍:真实性肯定是第一位的,我们对每个细节都进行了三重验证。救援时间线参考官方日志,人物对话有录音,环境描写也是根据实地拍的照片来的。甘宇在山里喝溪水这个情节,我们不仅通过GPS确定了水源位置,还找地质专家问了水质情况,确保准确无误。在这个基础上,借鉴小说的叙事技巧,如交叉呈现甘宇求生和救援行动,制造“下一章就可能获救”的紧张感。
赵郭明:从叙事结构来说,我们用双线交叉的方式,把甘宇求生和救援行动交叉着写。写甘宇误食野果中毒时,就插入救援队员在暴雨里迷路的情节,制造悬念。语言上,我们不用宏大空洞的表述,而是通过细节传递情感。如“救援队员的鞋底防滑纹被山石磨平,露出白色塑料底”,读者就能感受到救援的艰难。对甘宇心理活动的刻画,如他在石头上刻字时的犹豫与坚定,都是通过反复推敲受访者的口述还原的,既真实又有文学感染力。
主题升华:作品的深层思考是什么
记者:《寻找甘宇》不只是讲救援,背后还有对生命、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在创作时是怎么体现这些主题的?
卢一萍:生命主题贯穿始终。甘宇在山里求生17天,就是尼采说的生命意志力的最好体现。他靠吃野草、在石头上刻字记录天数,顽强地活了下来。全社会对他的救援,则体现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观。我们特意收录了不同年龄、职业受访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让读者看到这种价值观的全民共识。
赵郭明:救援队员既有连续搜救20小时不休息的英勇,也有深夜在山头独自流泪的时候;甘宇在绝望中写过遗书,可又撕碎继续坚持。把这些挣扎展现出来,人物才更真实、更立体。如一位救援队员在采访中坦言:“看到甘宇的日记时,我突然想起自己临出发前对孩子的承诺,那一刻特别想家。”这种“英雄的脆弱”,反而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理解救援行动的精神重量。
为时代发声,用真实打动读者
记者:立足当下,对报告文学未来的发展,你们有什么样的思考?
卢一萍:报告文学要想在当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坚守真实这一根本原则。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源泉,只有真实的故事才能打动读者,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同时,也要不断提升文学性,积极借鉴其他文学体裁的优秀创作手法。如小说的叙事技巧,能让故事更引人入胜;诗歌的语言表现力,可以使作品更具感染力。此外,还要紧密关注时代热点和社会痛点,用文学的方式反映社会问题,为时代发声。
记者:在当下多元化的文学环境中,报告文学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赢得更多读者喜爱?
赵郭明:报告文学需在题材和视角上创新。题材上,除重大事件外,应更多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挖掘平凡中的审美价值;视角上,采用多重视角叙事,丰富故事层次。作家需提升自身素养,兼具文学功底与社会洞察力,融合真实与文学性,让报告文学在记录时代中展现独特魅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