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何汀:凡人微光

2025-04-24 17:28:1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何汀

那个关心我们,用善心温暖着我们的老人走了。在紫藤花连珠成串的蓉城告别了他牵念于心的青海、告别了他钟爱一生的新闻事业。

打开手机,李镇欧几个字不经意间闪过,瞬间有了不祥的预感,果然不出所料:李镇欧老师仙逝了!

对于一个88岁的老人来说,这一天来得并不算太突然,但我的内心深处还是感到极度震惊,近两年与李老师偶尔通电话,也每每问及他的身体,他都用中气十足的川音说:“我这里一切都挺好的,你们不必要挂念,只要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说话。”听到李老师这样说,我也就放心地认为,他一切都好着呢。甚至最后一次与他通电话,还说希望他能快快乐乐活到100岁,而李老师也是哈哈一笑算是回答。然而直到他去世,才从同仁的追思中得知,李老师的老伴已先他而去,病痛也始终伴随着他的后半生。

回想起我与李老师的交往过程,更多地是充满遗憾:虽然与李老师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甚至是楼上楼下的近邻,但终究是错过了倾心交谈的机会。准确地说,我终究是错过了向他讨教和学习的机会。

回想起来,这个机会本来是有三次的。

20多年前调动工作参加了省报的考试,自认为考得很不理想,便没好意思去问成绩,直到好朋友王玉娟偶然听说考得不错,这才又鼓起勇气迈入报社的门槛。所到之处,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分管人事的同志都说:“考得挺好,题出得有点难了。”这时我也终于看到了自己的试卷,现在还依稀记得作文上的评语:“文章有点跑题,但有一定的古文和写作基础……” 现在想来这句话如果换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虽然意思相差不大,也许就能产生不一样的后果。后来得知这次试卷是李镇欧老师出题改卷,内心更是忐忑不安。其实自己考成啥样心里咋能没个数呢?之所以还能够通过考试,现在猜想,可能是宅心仁厚的李老师愿意给我这个后辈一次到省报工作的机会,而他为了让新人能够立足,自愿承担起了题目难度过大的责任,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猜测而已。

初见李老师,仅凭直觉就认出眼前这个中等个头,戴副眼镜的长者一定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李镇欧。从他走路略微前倾的身材可以看出这是由长期伏案工作造成的,因为年龄的关系,他的步履似乎还有点沉重。李老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因其忠厚、勤勉、敬业、坚韧的性格,人送绰号:牦牛。业务精、口碑好的李老师从省报退休后受聘到都市报当顾问。一次在上下班必经的办公楼大厅,看到一群人正围在一起讨论着什么,站在外圈的李老师一扭头,恰好与我四目相对,只见他戴着眼镜的双眼闪动了一下,肩膀也明显朝我倾斜了过来,虽然他注视我不足半秒,我也明显感受到了他想打招呼的善意,结果内心胆怯的我却加快了脚步,脱离了李老师的视线。这也可能正像韩国电视剧《孤胆特工》中的一句台词:太想认识对方,结果却装作不认识的样子。此后,每每回忆起这瞬间的一幕,内心都懊悔不已:如果这一次我能主动迎上去打个招呼,也许就不会与李老师失之交臂,可是世界上哪有什么“如果”,很多时候作出错误的决定也许只在一念间。

第二次是参加省记协主办的新闻奖座谈会,不大的会议室里坐满了参会人员,李老师与其他嘉宾围桌而坐,记者代表则坐在外圈的凳子上。我坐在会议室一个偏远的角落,正好可以清晰地看见李老师的左侧:那天李老师的穿着与往日一样,白衬衫外面套着一件浅灰色的毛背心。轮到李老师发言,他一改往日的温文尔雅,当说到记者要写出力透纸背的文章时,他激动地拿起了发言稿,转过头看了看参会的记者:“我们在写新闻报道时,情感与意境一定要穿透文字直达读者……”听到此处,我的内心早已是波澜起伏,几十年如一日看稿、审稿,又多次担任新闻奖评委,李老师的每一句话都直击我的软肋。会后我很想与他进一步深入交流,但看到他周围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记者,我还是默默地走开了。

此后,没多久便听说李老师告老还乡,回到四川成都颐养天年。最初听到这一消息时,我的内心是有一点小小的起伏和遗憾的,但很快便被繁忙的工作所代替。此后虽然依稀也能听到人们谈起李镇欧老师,但却总感觉那已是遥远的过去。

李镇欧老师真正走入我内心是2020年,在我来到都市报工作之后,同事们每次提到李镇欧老师眼睛里都会闪出亮光。是的,当年这些满怀激情的年轻人走进报社,正是需要有李老师这样学识丰厚,满心善意、满怀激情的老报人作为他们的引路人,而李老师也不负众望,用才学、勤恳、踏实影响了一代年青报人,如今这些年轻人已成长为报社的中坚力量。

正是因为到了都市报,我也才有了机会与李镇欧老师再续前缘。虽然这一次的结局最终成为我抱憾终生的第三次“如果”。

2023年秋天都市报迎来了25周年纪念日。在《西海记者》的众多来稿中王湘江老师数次回忆起了被称为“快乐老头”的李镇欧老师宽厚包容的心态;同事张平回忆了李镇欧老师在文学创作上对他的点拨……而这一次我也终于下定决心,鼓足勇气拨通了李老师的电话。“我一直都在关心着都市报的发展,你们每前进一步都挺不容易的……”简单一句话瞬间拉近了我与李老师的距离,他不但爽快答应了约稿的请求,还郑重推荐了省报前任副总编辑施涛和他著述的《追潮漫记》。李老师说:“都市报的成立,施总是做了大量工作的,要想了解都市报的历史,这本书你一定要看一下。”后来因为稿件的事,李老师又数次打来电话,同时他还询问是否看了《追潮漫记》,当他得知我们虽然多方寻找,一直没有找到这本书的时候,他通过快递寄来了自己珍藏的《追潮漫记》(上下两册)。

有了李镇欧老师等前辈的相助,《西海记者》配合都市报25周年顺利刊出,事已至此,皆大欢喜,本来我们和李镇欧老师的这段喜相逢就此也可以划上圆满的句号了,但后面又发生的两件小事,尤其令我感叹:老报人李镇欧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自有他的道理。

报庆结束后,为了表达对李老师的感激之情,编委会决定给他寄送一系列纪念特刊,时任总编辑蔡庆华还为李老师特批了200元稿酬。得知寄送系列特刊一事,李老师非常高兴,但却坚决拒绝了200元的稿费,他一再表示:“在都市报这么重要的日子里,能够约请我撰写文章表达心声,已经很感谢了!绝对不能再收取稿费。”数月以后,我又接到了李老师的电话,他仔细阅读了寄给他的一系列特刊,指出了其中明显的差错。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道:“编校质量是一个报纸的基础和根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谈完工作上的事,李老师话锋一转:“我现在年纪大了,青海是回不去了,如果有时间希望你们也到成都来,我带你们参观一下这里的媒体,再与新闻学院的师生搞个小型的座谈会。”其实这何尝不是我的心之所向。

去年4月,当我也告别报社返回老家时,突然手机短信提示有快递寄放在单位附近的小超市,一看是来自河南开封的快递,因为是陌生的地址,便没有理会。直到接到《西海记者》执行主编杨尚燕的电话,我才知道,是施涛副总编辑给我和杨尚燕快递来的《追潮漫记》,因为一直没有签收,施总给杨尚燕打去了询问电话。接通施总电话的那一刻我不禁感慨万千,就在我自己都决定放弃自己的时候,已经86岁高龄的李镇欧老师却始终没有放弃我们,两年来他利用一切机会,给过去的老领导、老同事讲述现阶段都市报的发展与变化,他努力在老报人和都市报之间架起一座连接的桥梁,他希望能将老报人的智慧和才华传承给新的一代。其实李老师所做的这一切,正与我当初的设想不谋而合,报社前辈既有学识渊博的饱学之士,更有踏实勤勉一生奉献在各自岗位的业内精英,在全媒体时代,如果能够用影像记录下这些宝藏级别的前辈,在新闻事业的发展和传承上,也就真正做到了弦歌不辍、千载同声。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镇欧老师走了,再也听不到他那一口浓重的四川方言带给我们的关怀和问候了!

在此借用王湘江老师为李老师撰写的挽联以寄托哀思:

待人以善,责人以宽,是为长者之风;

忠恕立身,温文立行,斯人书生本色。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