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4月24日晚,热门舞剧《天工开物》亮相成都城市音乐厅。从4月24日至26日,这部以明代美学为特色的舞台艺术剧目,将在成都连演4场,用舞蹈讲述“大明理工男”宋应星的“硬核”人生。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编撰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的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根据这一著作改编的同名舞剧《天工开物》,由陆川担任总导演,马蛟龙、吕科镝、姚亮等舞蹈演员主演。全剧以“赶考”“著书”“山河”等篇章为线索,展现了宋应星科考六次落榜后,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工艺的经历。
《天工开物》剧照资料图。演出主办方供图
该剧原计划在成都演出两场,售罄后加演一场,再度售罄后又加演至4场。面对热情的蓉城观众,主演团队在本次演出前还举办了见面会,现场分享了《天工开物》的创作理念。
在剧中饰演“青年宋应星”的吕科镝坦言,诠释这一角色并不容易,“最难的地方就是怎么走近他。在当时科举入仕被文人学子视为唯一正途的社会语境下,选择一条不被主流认可的道路,宋应星的内心必然经历了激烈的挣扎。”吕科镝介绍,“观众会看到一个鲜衣怒马的少年郎对世界充满好奇,在经历挫折和人生的迷茫之后,他的内核逐渐稳定,但是心底对世界的探索却从未改变。”
《天工开物》剧照资料图。演出主办方供图
整部舞剧还通过多媒体技术、创新舞美设计与精致服化道的结合,让原著《天工开物》跃出纸外。舞剧对明代画卷、建筑、器物、服饰、家具等资料的细致考证研究,呈现出“大、巧、简”的美学特征。原书中百余幅白描绣像的插图,成为了贯穿舞台全局的美学元素。服装设计参照明代中晚期的服饰特点,大量的农夫工匠服饰灵感源于江西万年出土陶器的花纹,兼具原始的生命力与行业特点;音乐创作将打铁、抽拉风箱、稻浪、浇筑、耕作等劳作的原始声音作为素材,简朴又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