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评蒋德均著作《传统节日里的诗词》|西岭雪·品读

2025-04-28 13:48:3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陈海龙

在传统文化复兴浪潮日益澎湃的当下,蒋德均教授的《传统节日里的诗词——今天,我们怎么过节日》(以下简称“《传统节日里的诗词》”),似一剂温润的文化良药,为读者带来一场关于传统节日与诗词文化的深度解读。这部著作以独特的视角,将中华民族11个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诗词文化以及过节习俗熔于一炉,不仅展现了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引发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刻思考。

传统节日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串联起中华民族的历史与记忆。在《传统节日里的诗词》中,作者以诗词为钥匙,开启了传统节日这座文化宝库的大门。

以春节为例,作者不仅追溯了春节从古代岁首祭祀,演变至今的漫长历程,还深入挖掘诗词中所描绘的春节景象。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生动地展现了春节时热闹喜庆、万象更新的氛围;戴复台的“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描绘了春节祭灶官、做卫生、放爆竹等。一幅幅风俗图卷,通过诗词呈现在读者眼前。读者能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春节的欢乐场景中,感受到古人对春节的重视与喜爱。

在对其他传统节日的解读中,诗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将清明的凄清、哀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人们在中秋佳节对亲人的思念与美好祝愿。这些经典诗词与节日文化相互交融,使得传统节日不再是简单的时间节点,而是充满诗意与情感的文化符号。

本书不是对诗词和节日习俗的简单罗列,而是从多个维度,对传统节日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作者从历史、文化、民俗等角度出发,全面展现传统节日蕴含的道德理念、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

在历史维度上,作者详细梳理了各个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例如,端午节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有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不同观点。作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阐述了这些说法的由来,以及端午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这种对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让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传统节日的发展历程,认识到传统节日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淀和演变而来的。

从文化角度来看,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书中指出,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如春节的团圆和睦、清明节的慎终追远、重阳节的尊老敬老等。道德理念通过节日习俗和诗词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例如,重阳节登高、赏菊的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则将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得真挚动人。

在民俗方面,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各种习俗进行详细介绍,并分析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例如,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习俗,既体现了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对团圆的渴望,也反映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书中对这些民俗细节的描绘,让读者能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在书中指出,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基因谱和身份证,蕴含着深刻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不仅要保留其外在的形式和习俗,更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文化价值、精神内涵。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意义和诗词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传统节日里的诗词》语言优美流畅,既有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又不失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和专业性,是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结合。

书中还融入作者的思考和感悟,使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这种将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不仅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乐趣,也为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传统节日里的诗词》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著作。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识,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关于传统节日、与诗词文化的精彩盛宴。

(《传统节日里的诗词》,蒋德均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

作者简介

陈海龙,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宜宾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曾在《红岩》《西南军事文学》《特区文学》《四川文学》《青年作家》《星星》《散文选刊》《文学自由谈》等刊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两次获得四川省散文奖。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