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生营造城市温情——探访成都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样本|天府周末·封面

2025-05-08 18:40:5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四川在线记者 丛雨萌

下楼参加旧物改造活动,休息日在社区窝上一天,到楼下咖啡馆学做手冲咖啡……当城市更新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营造时,成都的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正在用“小而美”的实践,重构人与城市的连接方式。

轨道交通枢纽旁蓬勃生长的青年友好社区,将垃圾回收站改造成美学课堂的环保实验基地,用咖啡香与童年记忆编织的温情场域——3个截然不同的空间样本,共同勾勒出成都社区营造的立体图景:“在功能叠加中创造价值,于日常细节处传递温度,以创新实践回应时代命题。”

样本1  双凤桥·社区生活中心

全龄共享,传统街坊传递文化温情

“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最爱的人就在对面。”这句出自电视剧《爱情公寓》的台词,曾让无数年轻人向往:与朋友一同租住青年公寓,下楼就是咖啡馆、图书馆,可以在自习室内“充电”,也可以去健身房畅快流汗。


“隔壁子·未来”社区生活中心正在举行亲子活动。(受访者供图)

电视剧中的情景,正在成都逐渐变成现实——“隔壁子·未来”社区生活中心,这个毗邻双凤桥地铁站的3700平方米空间,以“公益+商业”的融合模式,构建起新型社区生态。路演讲座、办公自习、运动健身、就业服务等20多种业态,构成年轻人喜爱的生活场域。


成都图书馆双凤桥TOD未来社区分馆落户“隔壁子·未来”社区生活中心。(受访者供图)

在这里,你既能通过武侯区就业服务站获取职业规划,也能在成都图书馆分馆享受阅读时光;既能以每小时3元的价格使用共享自习室,也能在社区食堂品尝营养套餐——全龄共享的设计理念,正在重新定义城市“附近”的价值内涵。

4月27日是工作日,但隔壁子食堂依旧人满为患。人流的涌入,源于中心空间系统的完善。成都图书馆双凤桥TOD未来社区分馆的加入,让3000多本图书在此可实现通借通还,不少居民在闲暇时刻纷纷前来借阅。

正在备考研究生复试的王同学告诉记者,他最喜欢3元/小时的共享自习室,隔音玻璃门、书桌、阅读灯和空调等设备,让他得以沉浸式学习。自习室对面,创业青年小张经常与自己的5人团队在共享会议室讨论工作;楼下的咖啡店、书店,楼上的健身房,随处可见年轻人的身影。

“隔壁子”作为川渝方言中“邻居”的昵称,承载着传统街坊文化的温情基因。“每个人都想拥有几十年前那样温暖的隔壁子,我们以开放、共建、温度为核心理念,希望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成都人找到归属感。”“隔壁子”社区空间主理人林丹在阐述设计初衷时,目光划过窗外的青年公寓群。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成都人才总量达622.32万人,居全国第4位。正是基于这样的城市人口图谱,“隔壁子”不仅提供居住空间,更构建起包含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社交孵化的成长生态系统,让每个“蓉漂”都能在此找到自我实现的支点。

2025年初,四川省“春风行动”系列招聘活动走进“隔壁子”社区,有34家1700多个岗位在这里与青年见面;二楼的武侯区就业服务总站,也为社区青年提供就业创业指导的全方位支持,涵盖自主便民服务、就业创业孵化、公益指导培训等多个场景。

空间的智慧化运营,成为黏合多元需求的关键。每季度超过20场的社群活动,从儿童慈善市集到“隔壁子”青年夜校,均由“隔壁子”项目、周边居民共建、共治、共享,并在项目小程序上进行活动发布、招募。运营方引入的“隔壁子社群共创联盟”机制,使空间不仅是服务提供者,更成为创意策源地。高频次活动和社群运营,吸引更多年轻人、居民参与并形成共同的归属感。

从2024年10月至今,“隔壁子”已举办50多场活动,建立了夜校、健身、宠物、阅读等9个主题社群。

“我们定位青年而不局限于青年,向以青年为主的新家庭蔓延,做到以青年为中心的全服务人群的考量。”林丹告诉记者,“隔壁子·未来”社区生活中心,今后将在完善青年新业态、构建青年新消费、开展青年新社交等方面深入挖掘,将各年龄段文化与公共空间融合,逐渐打造复合型社区空间。

样本2 肖家河·网红小白屋

趣“玩”垃圾,用创意点亮环保生活

如果你在夜晚路过成都肖家河街道兴蓉社区,一定会被一双大眼睛所吸引——在路边树旁一个灰白墙面的“方盒子”建筑上,两只眼睛正扑闪着向路人打招呼。这里是“不弃·升级再造中心”,全国首个以“垃圾重生”命名的社区文化地标。在这里,社区居民可以将厨余垃圾制作成酵素、DIY个性手提袋,将旧衣服制作成沙发,用废旧塑料制作掐丝珐琅等。


不弃旧衣展现场,周边居民正在与孩子分享旧衣故事。(丛雨萌摄)

5月1日晚,“不弃·升级再造中心”创始人蒋子翰正在门旁张贴“旧衣展”的新海报。在身后的展架上,旧衣与丝线、缝纫机遥相呼应。这个由废弃垃圾回收点改造而成的30平方米空间,自成立一年来,已举办70多次活动,活动还根据季节、事件等即时更新。


不弃旧衣展现场一隅,居民们可在这里进行旧物改造。(丛雨萌摄)

厨余垃圾与红糖水按比例装进矿泉水瓶,3个月后即成酵素肥料;旧牛仔裤剪裁两个小时变成潮包,边角料再碎成填充棉。“不需要专业工具,一把剪刀就能开工。”志愿者小林展示了手机里的“旧物改造日记”;退休的谭阿姨成了常客,经常“泡”在这里做手工、改造旧物:“扔垃圾前总想着,垃圾们能不能来这儿‘换个活法’。”逐渐地,除了周边居民,越来越多的路人、网友了解到这个有意思的升级再造中心。

但真正让这里火起来的,还要数2024年冬天的一个活动。

在短视频平台搜索“成都抱抱树”,一条6000多个点赞的视频跃然眼前。视频中,银杏树干穿上各色毛线衣,还有玩偶别在上面,十分可爱。不少网友纷纷在评论区晒出打卡照片。

2024年12月,兴蓉社区银杏节原创的艺术装置“抱抱树”,在社交平台刷屏,进而引发多个城市制作“抱抱树”的风潮。这一网红打卡点,正是不弃团队带领志愿者、参与者共同创作的结果。

使用旧玩具、毛线边角料包裹树干,艺术化的改造,逐渐延伸到居民身边。该中心也逐渐从小朋友们的“第三空间”“手工乐园”,逐渐影响更多成年人。

“我出生在上海,对弄堂文化感受颇深。长大后来到成都,觉得这里的闲适与市井气与弄堂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我特别想用我的力量在这里做些什么。”就这样,蒋子翰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一点点将生活中的废弃物转化为兼具功能与艺术性的再造物品、公共装置,还创立了社区共创的模式,激励居民参与。

通过展览、再生工坊等载体,推动从物质循环到社区关系重建的双向价值再生,满足老百姓的情感需求,用微薄之力影响居民的环保理念,这是蒋子翰理解的社区文化。

“社区内的家长非常放心让孩子们到这里做手工、旧物改造。一些退休的叔叔、阿姨,也会把这里当作集散地。上班族也会在我们的展览中,收获不一样的东西。”蒋子翰给记者翻看正在搜集制作的旧衣展衍生品:“我们尽可能地搜集成都范围内的裁缝店,并制作成地图,就是想让更多人珍惜旧衣物、珍惜衣服陪我们的那段时光,减少时尚衣服对环境的污染。”到时候,这个“裁缝地图”将会被放在升级再造中心门外,让更多人知晓。

升级再造中心与传统垃圾分类教育站到底有着什么不同?

兴蓉社区工作人员李涛很有体会。他告诉记者,以前社区对环保等相关内容的宣讲,仅仅局限于制作传单、上门普及或公开培训等,年龄稍大的居民很难有明确的意识。

“升级再造中心的出现,把垃圾玩出花样,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不少居民。”李涛举例说,以前部分老年居民不爱丢东西,也不懂得分辨过期药物。中心成立以来,很多老人开始学会如何分辨有害垃圾,也会将过期药物主动交到物业。

“兴蓉社区辖区内人口上万人,目前有3000多人参与过升级再造中心的活动。”李涛印象深刻,中心刚开放时,恰逢成都举办汤尤杯赛事。他们发动了400多名居民,收集了1000个废弃羽毛球与易拉罐瓶,制作成一个大型的翅膀艺术装置。

此外,该中心还带动社区内的残疾人就业。不少居民了解到废旧衣服可以缝补改造后,联系到社区内的残疾人织补站点,给残疾人增加了收入。

“不弃”的名字背后,代表了一种精神:“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变废为宝的机会。”蒋子翰告诉记者,旧物的升级改造只是形式,大家对旧物看法的升级改造,才是他们最想要做的事。他想通过趣“玩”垃圾这一特点,让环保理念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除了近日展出的珍惜衣物的旧衣展,我还计划在夏天办‘旧玩具展’‘旧厨具展’,让生活中各种容易被大家遗弃的东西都再次发光。”

样本3 玉林东路·温情街巷

旧巷新韵,邂逅市井里的暖时光

玉林东路的梧桐树荫下,一座设计感十足的玻璃房子“一介·巷子里”咖啡与童年秘密档案馆,共同编织着社区的记忆。前者由废弃车棚改造而成,无障碍坡道与可调节吧台的设计细节,让轮椅使用者与健全人可以共享同一杯咖啡的醇香;后者收藏的数千封匿名信件中,1947年的逃学经历与2023年的元宇宙困惑,在档案夹中隔空对话。


童年秘密档案馆·玉东馆坐落在玉林东路社区。(丛雨萌摄)

电影《小小的我》曾在该馆内取景。患有脑瘫的青年刘春和,每日缓缓地走向咖啡馆吧台,蒸奶、磨豆、冲煮咖啡。而在现实中,这座由废弃车棚改造而成的咖啡馆,是受成都市玉林东路社区与武侯区残疾人联合会委托,“一介”团队策划、设计、运营的社区残障友好空间。


档案馆内部,大家可以在这里写下自己的秘密。(受访者供图)

从车棚到咖啡馆,封闭的废弃空间逐渐变得“活”起来。

2020年1月,残障友好空间经历8个月的施工后,亮相玉林东路社区。2021年,玉林东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室内及室外平台,与社区舞台接续设计施工;2022年,玉林东路社区围绕社区活动中心点,接续修建完善社区配套用房、社区睦林长寿食坊,让社区形成更具开放性、商业性的街区氛围。

此外,玉林东路社区还持续举行店主故事会、旧物交换、“对话”装置小屋。

周末的下午,你可以在店主故事会上听一听经营的趣事;成为旧物摊主,或带上闲置物品来交换;还可以当一回策展人,在装置的格子里放上选定的展出物,一起创造一场集市。川菜教学、手冲咖啡、木作工坊、化妆教学等,这个名为“阿姨计划”的活动,正以年轻化的社区活动形式,让更多阿姨乐享社区文化氛围。

距离咖啡店不远处,同样有一家玻璃小房子。2022年,在玉林东路社区的邀约下,童年秘密档案馆·玉东馆落地此处。这是一个社区艺术空间,每周开馆6天,有人在这里回忆、书写,心平气和地直面童年时的波涛汹涌;有人通过阅读他人的秘密,意识到自己原来并不孤单。

走进档案馆,秘密录入区展示着几千份秘密档案。“我们会和志愿者一起,把秘密录入区收集的每一份档案进行筛选、整理,按年份分类,再放入展示区的文件夹里,供来访者、研究者查阅。”发起人胡燕子告诉记者,自2019年以来,档案馆收集了近6000份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的童年秘密档案。这些档案,时间最久远的秘密来自出生在1918年的人,最新的秘密来自出生于2019年的人。这些档案串联了100年的时光,也折射了过去100年的社会变迁。

除了收藏记忆、艺术表达,胡燕子和伙伴们也在通过持续的公共活动来发声,让人们彼此连接,自救和互助。

儿童性教育是童年秘密档案馆这两年推动的重要议题。两年来,童年秘密档案馆通过“档案馆之夜”“守护每一朵花开”等活动,推动性教育知识普及。“除了性教育,我们也会有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基层女工、儿童成长等议题的活动。一场场活动,让档案馆从秘密分享的场所,逐渐转变为进行价值倡导和促进公共责任感的平台。这些行动或许无法立即显现巨大成效,但每一步都在推动改变发生。”

【观点】

社区升腾起安逸、巴适的市井烟火

成都市武侯区玉林东路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 杨金惠

在成都,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正经历着一场温暖而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 “活动场所” 蜕变为充满生命力的 “生活容器”,生活化与多元化成为其最鲜明的时代注脚。公共文化服务不再是刻板的 “任务清单”,而是浸润在日常的点滴美好,逐渐成为市民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演绎着独属于成都的安逸、巴适的市井烟火。

相比以前,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年轻的朋友们因为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有了越来越多“附近”的公共生活体验场景。他们也逐渐成为其中的生活者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享受”。

社区文化空间内的市场化行为,为公共文化生活提供了可持续保障。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特点,首先是社会性,给人们就近提供社交和接受文化服务的机会。市场化的服务是补充,甚至反哺公益性服务的可持续开展。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所有活动与服务都是免费的,可能只有“设计”出来的公共文化生活,并不具备针对性、个性化和可持续性。

未来,成都的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足够近、丰富多元,提供了一种安逸、巴适的生活方式。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进入社区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公共文化生活社群化、组织化将越来越多,成都的社区公共文化生活也将迎来繁荣景象。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