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上海博物馆购买“金字塔之巅”展系列文创产品。上海博物馆供图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5月8日至11日,上海博物馆重磅大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的配套活动——“法老寻非遗”巡回宣传首站来到成都,受到文博爱好者们的热烈追捧。
该大展是上海博物馆自1952年建馆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特别展览,自去年7月开展以来,频频登上热搜,截至目前参观人数已近200万人次,刷新了中国博物馆收费展览观众人数和文创销售额等多个方面的可查纪录。
这场现象级展览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策划细节?后续将推出哪些精彩活动?文博展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更好贴近市场和观众?记者在活动之际,采访了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与上海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指挥部执行指挥李峰,聆听他们讲述此次展览背后的故事。
上博举办的“博物馆奇喵夜”让爱宠人士带猫观展,观众合影现场。上海博物馆供图
理念推陈出新
核心是讲好人类文明故事
自此前的“波提切利到梵高”艺术盛宴,到如今备受瞩目的古埃及文明大展,上海博物馆近年来推出的每场特展都掀起观展热潮。这些现象级收费展览也引发业内外热议:在公共文化服务与市场化运营之间,收费特展如何走向可持续?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直言,应该放到时代背景中去寻找答案。他介绍,自2008年全国博物馆掀起免费开放浪潮以来,上海博物馆率先响应国家政策,使常设展览彻底转为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务。伴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现有馆藏资源逐渐难以匹配全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提质扩容,公众对国际级优质展览的期待值持续攀升。然而,引进国际高规格特展、特别是跨境文物借展项目,需承担高额的跨国运输、保险及文物养护等综合成本,“此类专项经费主要依托馆方自主筹措解决”,此外,部分公益性展览虽开放了文化资源,却时常出现展厅人满为患的情况,影响了观众的观展体验,因此,“收费机制实则转化为调控客流量、优化观展体验的双效管理策略。”
褚晓波特别介绍,即使推行部分展馆门票收费制度,上海博物馆在公益展览领域始终坚守非营利性原则。比如馆方持续打造的现象级文化品牌“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已成功举办多届并始终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展成出色的大展可持续是可以为博物馆长远发展赋能的。在褚晓波看来,其最核心的就是展陈的叙事能力。他以展为例,这场展览的最大亮点就是以“完整的历史叙事”为核心,始终站在文明史的角度,讲好人类文明故事。
为打造此次的古埃及文明大展,褚晓波透露策展团队与北京大学颜海英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展开深度合作,构建起学术护航体系。在文物甄选过程中,专家组精挑细选,最终以798件珍贵文物构建起立体叙事框架,全景式呈现古埃及文明,突破了国际传统埃及文物展的“奇珍异宝”叙事窠臼。
当世界著名考古学家扎西·哈瓦斯亲临上海博物馆展厅时,这位见证过不少埃及特展的权威专家驻足盛赞:“在全世界众多埃及展览中,中国在叙事上做得最好!”
以展营城+带猫观展
设计巧思让中外博物馆爱好者赞叹
从展厅内长达45分钟的沉浸式法老VR探秘之旅,引领观众穿越时空隧道直抵金字塔核心秘境,到展厅外创新推出的黄浦江主题游船航线,古埃及文明与魔都天际线相互辉映……业界普遍认为,古埃及文明大展本质上更像是一场“以展营城”的新方式。
当记者深入追问策展逻辑时,上海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指挥部执行指挥李峰向记者阐释了这一策展理念。他认为,在当下,观众参观博物馆早已不再满足静态观展,而是有餐饮消费、购买文创,甚至更多沉浸式的互动需求。着眼观众所需,上海博物馆在整个大展中,着力为观众提供“一站式文旅消费场景”,同时也传递出上海文明与开放的形象。
他特别提到,在古埃及文明中,猫的地位神圣,其形象曾出现在不同的文物中。因此,大展期间,馆方特别推出令人耳目一新且充满温暖的环节——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博物馆奇喵夜”。“这场活动更像一场充满未知的‘人猫协奏曲’。”李峰表示,策划团队起初以为只是简单的入场许可,但实际筹备时却发现,每一只猫都是独特的“嘉宾”——有活泼的“社牛猫”,也有怯场的“社恐猫”,甚至还有体重二十多斤的“重量级选手”。为了确保这些“喵星人观众”既不干扰文物,又能舒适参与,馆方贴心地准备了100辆宠物推车,化解了观众“负重观展”的甜蜜烦恼,同时设立配备专业兽医的“猫托儿所”,为紧张的小客人提供舒缓空间;此外还与动物专家联手编织防护网,从免疫证明核验到观展动线设计皆环环相扣。“最有趣的是,我们在展厅内搭建了猫神庙打卡点,让猫咪与它们的‘埃及祖先’同框,既呼应主题又增添趣味。”
褚晓波坦言这场策划一开始饱受争议,但结果却远超预期地圆满。他告诉记者,活动期间,还有二十多只国外猫被主人带到上海博物馆打卡,甚至还有意大利夫妇携欧盟认证的猫远道而来,类似趣事不但频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还吸引了海外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
文化与城市共舞
“法老寻非遗”将走遍国内5座城市
古埃及文明大展推出近十个月以来,爆火延续至今,打破“收费展览先扬后抑”的惯性,就连国外同行也频频点赞。
“就像是一首乐曲临近尾声,需要更动人的和弦来收尾。”提及大展离结束只剩3个月时的心情,褚晓波坦言,既忐忑又兴奋,有超过七成的观众来自上海之外,他们像候鸟般飞越千里,只为奔赴这场文明之约。“如何让这场文明对话的‘火种’不熄,是他和整个幕后团队思考的重要问题。”
展期临近,上海博物馆策划团队再次提出大胆构想:以非遗为桥梁,让古埃及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一场“双城对话”,并将成都作为这场双城对话的首站。记者在巡回宣传活动现场看到,古老的埃及文明符号在成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巧手下,化作糖画的金丝、面人的眉眼。未来一个月,这场文明的接力赛将陆续走过西安、开封、杭州、南京,最后回到上海。
提及这场创意耦合点时,褚晓波表示,这种联动绝非“文化拼图”式的简单复制,而是精心设计的融合。“我们从每个城市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炼出与埃及文明的‘共鸣点’,每一场活动都是一次文明的‘混血实验’。”
展望这场“法老寻非遗”巡回活动,褚晓波也满怀期待,“当‘法老寻非遗’经过每座城市时,观众能真切感受到:文明从未孤独,它总在对话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