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读毛国聪散文集《时间开的花》丨西岭雪·品读

2025-05-20 17:49:3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周维强

钟表在花朵中安放,花朵下,一个书生和一个女子携手漫步,前面一只公鸡引路,让人心生喜感。封面留有一句话:“只有静不下来的心,没有静不下来的世界。”这句话,颇入我心。心静,整个世界都是我的。

于是,打开这本厚薄适中的散文集《时间开的花》。全书以春夏秋冬四季之名,串起43篇文章,出现最多的地名是青城山居,出现最多的人名是阿毛和阿宓。阿毛是作者,阿宓是作者的爱人。两个人的爱情故事、生活故事、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浓缩在山居中,就有了这本书里的文字。

如果只是简单熬一些心灵鸡汤,必没有可读性。作者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把散文这个文体,借助山居的生活,提炼出新的人生境界和思考层次,让读者在一朵花中看到季节变幻,在一粒沙中领悟到人生真谛。

散文集取名《时间开的花》,时间开出了怎样的花,值得作者一书再书?

我看到了时间开出的灵动之花。

在岁月流逝的日子里,作者有过苦恼,有过隐忧,想从俗世生活中抽脱出来,在文字的汪洋中安放自己的心。但他却没有书写那些沉重的生活细节,而是用诗意的消解,写下灵动之情,写下幽默而睿智的话语,借此传递率性的情感。

开篇的《懒病》不仅是他的生活经历,也是很多男人的生活经历。回到家,卸下疲惫和伪装,那一刻,“懒”是舒适之心的形态。文中“每一次从山居回城,我就有一种紧张感。一到山居,我就自然而然地松懈下来”,共鸣出多少人的感慨。

文字的灵动,更多来自作者真情的萌发。《爱情是小说,婚姻是散文》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几遍。从西方的情人节,延伸到中国的财神节,从爱情的精神属性联想到物质对情感的侵蚀,从男女之事到爱情诗歌……看似作者在夸夸其谈,其实是勾勒出对爱情的深度理解和思考:“爱情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说道和纪念的。”阿毛和阿宓,用爱情诠释了什么是相濡以沫,什么是相敬如宾,什么是爱就深爱到天荒地老。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真实、坦诚。从爱情到婚姻,长久的秘密,就是心怀感恩之心,润泽时光的永恒。

我看到了时间开出的素朴之花。

《时间开的花》里的文字,如生活田地上长出的粮食,看上去硕果累累而朴实无华。看似信手拈来的文字,却句句入心。《打鼠英雄》一文,我是笑着读完的。与老鼠斗智斗勇的经历,曲折而称奇。从阿毛和阿宓的籍贯,引申出成都老鼠和绍兴老鼠的称呼,让人惊叹作者的想象力之丰富。用素朴的文字叙述出来,有着对生活经历大彻大悟后的感怀与感动。

散文集中的很多篇什,题目就值得细细玩味,像《小花园,大世界》《失眠不是戴着黑框眼镜的大熊猫》《御用理发师》等。作者视角独特,让文章写出了别样的精彩和神韵。又因情感质朴,更容易走进读者的心和情感深处,从而产生共通的美的感受。

我看到了时间开出的真情之花。

作者的文笔走向是非虚构,文中大多是第一现场的生活记录。偶尔穿插一些回忆与往事,都是围绕第一现场紧密展开。那些名人名言、史料论据,包括随性讲的一些小笑话,都带着情感的自然流露,尤其是阿毛和阿宓的对话、互动,以及在生活中情感碰撞而出的细节。

如《叫花鸡能治脚疼》一文,阿毛说脚疼,阿宓说让她看看,阿毛答:“痛,你咋看得到?”机智的回答。引申到文后,阿毛说吃个叫花鸡腿就不痛了,花生糖也行。再如《最后的秘密》一文,开篇:“每次给阿宓讲我的梦,她总是充满期待地问我,梦里有没有她。每次我都坦白交代,实话实说:没有。她便酸溜溜地,原来我们同床异梦啊。”真实的爱情,没有谎言,没有虚构,没有虚情假意,没有欺骗。真实的美,真情的美,美的自然,也美得让人留恋。

读《时间开的花》,焦躁的心绪会平静,对生活的理解也有了禅味的思索。余光中在《散文的知性与智性》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常、最透彻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张爱玲也说过类似的话,那就是,散文像读者的邻居。“邻居”一词,更显诚意。《时间开的花》里,践行着余光中的话。

诚然,《时间开的花》中很多篇什写的是生活的细枝末节,是日常俗世,鲜有宏大题材,也没有高谈阔论。其实,能把日常写出精彩来,是相当难的。尤其是对情感的分层次思考,且蕴藏着细腻的感情,如涓涓细流,缓缓流出心底,更难。

作者拥有一颗诗意之心,写出的文章有诗的神韵;他拥有还原生活现场的能力,从而让散文有人性的闪光和光辉的亮点。《时间开的花》,置放在时间的长河中,对应的是与时间共情的能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同样,也经得起读者目光的聚焦,心灵碰撞的考验。

(《时间开的花》,毛国聪著,作家出版社,2025年4月)

 

 

 

作者简介

周维强,专注评论写作10多年,结业于浙江文学院青年作家班。获“钱潮杯”首届青年创意家·网络文艺评论奖,入围首届杭州青年文艺评论大赛奖,获第五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提名。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