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蔹
当大型传统川剧《我的海誓山盟》大幕拉开,舞台上的光影流转与演员的精湛演绎,即刻将观众带入古典戏曲的美学世界。这场演出既有令人拍案的传统技艺呈现,亦有美轮美奂的视觉营造,却也在叙事层面引发关于传统戏曲当代转化的一些浅薄思考。
技艺与美学的双重绽放:传统戏曲的舞台生命力
剧中演员的表演尽显川剧艺术的深厚功底,唱念做打皆见火候,将角色的情感层次演绎得淋漓尽致。川剧绝活的呈现堪称一绝,变脸、吐火等技艺与剧情衔接自然流畅,既展现了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又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化了人物心理与戏剧张力。
主演的唱腔尤为动人,高腔婉转悠扬、声情并茂,水袖功法等程式化表演亦精准到位,在遵循川剧传统表演范式的同时,赋予角色鲜活的情感辨识度。
服道化与舞美设计更是令人赞叹。服装形制考究、纹样雅致,色彩搭配与角色命运相互呼应,尽显古典美学韵味;舞美以现代手法诠释传统写意精神,场景转换灵动巧妙,光影与布景的结合营造出诗画般的视觉意境,似乎每一帧都绝美得让人沉浸。
整台演出在技艺呈现与视觉营造上均达至较高水准,既彰显了川剧艺术的本体魅力,又通过当代审美视角的转译,为观众带来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艺术盛宴。
改编的停滞:当经典成为“镜像”
然而,当期待在叙事层面看到新意时,却发现剧情走向与明代王玉峰的《焚香记》甚至1902年赵熙改编的川剧版本几乎如出一辙。这不禁让人追问:改编的意义究竟何在?
回溯《焚香记》,赵熙当年的改编堪称典范——他在崇安祠堂观《活捉王魁》后,认为旧本“词语冗赘、情节平淡、人物扁平”,遂提笔重写剧本,强化焦桂英“以情探心”的心理层次:鬼魂初至时仍怀一线希望,通过回忆往昔恩情试图唤醒王魁的良知,直至探知其“怕韩丞相妨碍”的真实心思后,才默许鬼卒执行正义。
相较于旧本简单的“活捉”,赵熙版通过“情探”的一波三折,既凸显焦桂英的善良深情,又将王魁的自私怯懦逐层剥开,使“谴责负心汉”的主题更具戏剧张力。其唱词改编更见文学功力,如将“更阑静,月正光”改为“更阑静,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楼台”,以“哀”“浸”等字奠定全剧苍凉基调,成为川剧史上的经典唱段。
再看当下,广州粤剧院2024年创排的粤剧《焚香记》提供了另一种改编思路。该剧大胆改写结局:焦桂英鬼魂在即将活捉王魁时选择放手,以“一念放下,万般自在”的哲思,超越传统的因果报应模式。这一改动并非否定传统,而是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情”的维度——当复仇不再是唯一出路,女性的觉醒便获得更具现代性的表达。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创作理念,让百年前的故事在当代舞台上照见了新的精神火光。
戏曲改编的价值,在于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找到“第三空间”——既非简单复现历史,亦非粗暴解构经典,而是如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在《中国戏剧学史稿》中所言:“戏曲的改革和创新,要在传统的基因中植入当代的精神密码。”
经典复排的当代坐标:传承何为?创新何为?
《我的海誓山盟》的困境,恰在于精致的舞台包装与陈旧的叙事内核之间的错位。
平心而论,该剧剧情结构完整,演员功底扎实,服化道水准更是代表了地方院团的高水准。但在“复刻经典”的创作理念下,该剧未能回应现代观众对人性、情感、女性命运等议题的新思考。正如戏剧理论家张庚所言:“戏曲的传承不是博物馆式的标本保存,而是在时代语境中激活传统的精神基因。”
当焦桂英的复仇仍停留在“因果报应”的层面,当王魁的负心仍被简化为“贪图富贵”的扁平符号,观众难以在百年前的故事中找到当代精神的共鸣点。
这种困境折射出当下戏曲界的普遍焦虑:在传承与创新的天平上,如何找到平衡点?或许该剧更适合作为传承剧目——以标准化的舞台呈现,为青年演员提供表演范本,或以片段形式进入戏曲教育课堂,让程式功法与经典唱段得以原样传承。
而若以新编剧目视之,则需在主题开掘上展现勇气:如借鉴赵熙当年“以情反哺义”的改编逻辑,或吸纳粤剧《焚香记》“放下即新生”的现代诠释,让传统故事在当代价值观的观照下焕发新生。如梅兰芳在改革京剧时所言:“移步不换形”——“移步”是对时代审美的回应,“不换形”是对戏曲本体的坚守,这或许是传统戏曲当代转化的密钥。
百年前,赵熙以一支笔让《焚香记》在当时的思想浪潮中重获生命力;今天,当戏曲面临数字化传播与多元文化冲击的双重挑战时,更需要思考:当技术能复刻舞台形式,艺术该如何留住灵魂?传统戏曲的守正,究竟是守住剧本的“形”,还是守住其“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艺术精神?戏曲的魅力,在于其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化自觉。
当为《我的海誓山盟》的精美呈现鼓掌时,更应思考:在传统戏曲的博物馆式保护与创新式发展之间,如何找到一条既敬畏传统又拥抱现代的道路?或许正如赵熙的改编所揭示的: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时代的浪潮中,让古老的戏曲基因生长出新的枝叶。
唯有在尊重传统美学内核的基础上,以当代视角赋予经典新的阐释空间,才能让古老的戏曲艺术既保有古意,又流淌新声。这或许是传统戏曲在当代舞台上的生存之道。
作者简介
蹇蔹,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江北区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重庆本土艺术创作人才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