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霞/文
每个周五,都是与美好相遇的时刻。5月23日的《天府周末》,愿和你一起享受纸页里的慢时光。
世界上有这样一些语言,它们的使用人口不足万人、千人甚至百人。在全球范围内,语言濒危现象正日趋普遍和严重,语言保护也已成为世界性的课题。中国是一个语言资源大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留住即将消逝的声音?研究、保护濒危语言,语言学者如何具体参与?价值意义又在何处?《四川越西尔苏语》作者、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四红,以及《四川雅江扎坝语》作者、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黄阳以各自的亲身经历,为读者细说门道。
百人谈专访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1岁高龄的刘兰芳一直活跃在曲艺传承发展一线,堪称中国曲坛“常青树”。“谈古论今依旧事,万人空巷看兰芳。”这不仅是对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的赞誉,也是对说书这一口头文学重要价值的肯定。曲艺是本土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正是通过刘兰芳等传承人的坚守,评书这一曲艺才以一种坚韧的方式世代传承,生生不息,活色生香。
本周原上草,内容丰富,各位作者的妙笔深耕,为读者带来一场文学与艺术的盛宴。廖亦龙带你走近青铜之约,聆听古蜀与古希腊文明跨越山海的对话;袁一民聚焦四川历史文化名人舞台剧,详说历史记忆与地域情感的当代重构;而庞惊涛关于石匠明大爷的故事,是民间传奇,更是乡情乡愁……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文章标题,深入阅读:
9版
10-11版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82)丨曲艺要守正创新,用接地气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专访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兰芳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