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艳
阿袁小说集《与顾小姐的一次午餐》,收录中篇小说6篇。书封上印着这样一段文字,读后深以为然:“融高校生活生态与市井人生于一炉,泼辣淋漓的知识分子精英写真,斑斓多姿的人性风景与人间世相。”
对碎片化、镜像化日常叙事的戏剧性解构
阿袁小说的叙事结构,善于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理论,叙事视角灵活切换,不局限于单一人物或地点,呈现多视点、多角度的场景。同时,知识叙事与市井叙事并置,透露出碎片化、镜像化的叙事风格,在世俗日常的连接中,显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版图。
以《与顾小姐的一次午餐》这篇为例,小说从高校两名单身大龄男教授的通话谈起(煲电话粥是他们的常态)。“学术生活是沉闷枯燥的,我们要在这沉闷枯燥中给自己创造出一点儿快乐。”
不似市井男女,他们会把八卦升华为“《世说新语》品藻篇”那样的高级和雅致。一般先是“思无邪”形而上地从某篇小说或某部电影聊起,然后发散开去,最终万流归海于形而下的“思有邪”。
高校精英们也要食人间烟火。《与顾小姐的一次午餐》当然离不开写饭,但这饭吃得真是别开生面。
首先是选址。顾小姐先是选在能看湖的小轩窗,后变换成有古典情调的西厢记,最终又通知回“滟滟随波千万里”的小轩窗,个中曲折,令人莞尔。
其次是吃啥。顾小姐可不是那么好伺候,先是声称“我随便”,美目盼兮一番隔桌的食客餐桌,一会儿由“随便”换为黑椒牛柳煲仔饭,一会儿换为芥蓝腊味煲仔饭,再一会儿又变为鹅乸饭。如此折腾半个多小时,“如果不是后厨及时把鹅乸饭做好了,天知道顾小姐会换成什么。”
话题的核心自然是婚恋,这里出现的戏剧性解构,源于碎片化和镜像化的日常叙事。顾小姐的婚恋消息来源于资料室姚老太,顾小姐先是与“我”的好友汤寓生约会,后听闻她与年薪几十万的银行高管欲婚,但后来又没结成。随着时间流逝,“顾小姐快结婚了。顾小姐又分手了。顾小姐又快结婚了。顾小姐又分手了。这种消息不断从姚老太那儿传到我们耳里。”小说最后一句余音缭绕:“姚老太退休后,关于顾小姐的事情,我们就无从知晓了。”
在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的意象中跳转
阿袁的作品多以高校知识分子为主题。作为一名学者型作家,语言古典又现代,庄重又戏谑,典雅又活泼,笔触辛辣讥诮,却不失温情。可谓文字常识、人文典故的普及课,也是文学理论与中外哲学的科普。
作者长袖善舞,蹁来跹往于古今中外名著,流连在《诗经》、唐诗宋词、昆曲京剧的文化大观园:“姚莪是那种‘硕人其颀’的美人,毛发茂密,精力旺盛……她在那边‘王周未王周未’在叫,‘关关雎鸠’般缠绵。”
《左右流之》这篇小说,题目、人名皆来自《诗经·周南·关雎》。女主人翁周荇,所谓“荇”,即莼菜;左右流之,即写莼菜于“在河之洲”上的自由意态。通过暗喻、借喻手法,利用食物和植物意象,解构羞于谈及的“性”及深藏的人性,以黑色幽默赋予荒诞以诗意。让你在书卷浸润的日常趣味里,体味智性与知性的快意;让你在飞流短长里,一窥精英光环下潜藏的庸常人性。
比如《她的名字叫荚蒾》这篇,先说命题。荚蒾,忍冬科,落叶灌木,叶对生,开白花,花朵稠密。用植物特殊的气味寓意人物性格特点,以冷漠对抗世俗,暗讽知识女性精英标签下的情感荒芜:“有一股陌生又熟稔的味儿直冲他鼻子而来。那味儿不说拒人千里,至少生人勿近。他想起来了,好像和孙庭午腋下的气味差不多。”
阿袁在小说中无数次向同为学院派的钱钟书先生致敬,写着写着一笔荡开远去,借用《围城》的精彩片段理直气壮为自己代言。她师承钱先生的黑色幽默,嘲解反讽:“他也纳闷,年轻时好像也没这么抢手过。是不是条件好的女人,容易生出钱钟书笔下苏文纨那样的毛病:‘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好了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犹记得钱先生的生花妙笔,可以就真理与着装巧妙搭配出鲍小姐的“局部真理”。同样在阿袁这里,睡眠与唐诗也能混搭:“不像他的失眠,晦涩得如李商隐的无题诗,他拿它一点办法也没有。”
以棱镜方式呈现知识分子的困惑与冲突
阿袁的小说,一改对文人学者刻板教条的书写,用反讽叙事为所谓的精英阶层祛魅。反精英式的书写,拓展了学院派小说的疆域,通过解构后重建,赋予他们立体、多元的形象。阿袁并非简单批判,而是用文学的手术刀,剖开知识分子的精神肌理,呈现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情感异化与生存困境,为当代文学提供观察人性与时代的棱镜。
《左右流之》中的女主人翁,颇具家学渊源的苏小粤,是法语老师。她还精通文学艺术,貌似位于整个生态链顶端。周荇没出现之前,八号楼的未婚大龄男教授们,每周二都会出现在苏小粤家“有魏晋风度”的文学沙龙。他们聊文学音乐绘画电影,读茨葳格、普鲁斯特,谈莫奈、马蒂斯……“我们用谈日常生活的方式谈艺术,好像艺术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可是,“乏善可陈”的二流大学毕业的学校档案管理员,“有家庭妇女气质”的周荇的到来,改变了八号楼这群小众精英的生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单身男老师一个个像候鸟一样,纷纷从苏小粤的房间迁徙到周荇的房间。
与把破烂的八号楼当“过门”过的精英们不同,周荇一来就与此水乳交融,仿佛要在此安营扎寨。小鸟筑巢似的,每天从外面衔来许多小东小西:种花(当然是开黄色小花的荇)、养猫、买碗、支灶、架锅,摆上各种油盐酱醋的瓶瓶罐罐,还拉上长长的晾衣绳,一眼望去,仿佛进入了“岁月深处”。
八号楼里高雅的文艺话题早就不谈了,原来苏小粤处那种“一觞一咏”,现在变成了周荇处的“一饮一啄”。不知是周荇的干豆烧肉太香,苤蓝炒肉丝太细嫩,还是干煸小泥鳅太有味,反正苏小粤高雅的文学沙龙越来越式微,最后寥落到再无一人光顾。终于,“家庭妇女的气质”颠覆了高知女性,“俗世烟火气”实现了彻底的反叛。
作为高校老师,阿袁当然熟悉高校生态,知识分子也有一条世俗的生态链和睥视链。在后现代语境下,通过阿袁细腻的文学笔触和智性反思,你能捕捉到张爱玲式的苍凉和冷峻。一群自视清高的学院派精英与《倾城之恋》《金锁记》里的白流苏、范柳源、曹七巧等,有着同样的世故、精明、权衡、计较和算计。
李敬泽评价说:“阿袁是具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和辨识度的小说家,既企图呈现当下高校生活的全息影像,更有对特定环境中人性的深度挖掘与剖析。”阿袁笔下的知识分子有着共同的特性,他们往往面临各种精神困境,比如现实身份的矛盾、自我认知的焦虑,既有高级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又有传统性别角色扮演的奋力挣扎,具体表现为孙庭午的疏离淡漠、周荇的市井智慧、姬元的哲学反叛等。
阿袁说自己十分热爱写女人,写受过教育的女人。“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犹如百褶裙,一褶之后,又是一褶,面上是一种颜色,暗里又是一种颜色,明里暗里的东西不一样。有些复杂的百褶裙,里面还会描红贴绿镶花绣朵,于一移一动之间,一摇一摆之间,那乍一现的姹紫嫣红,让人惊艳。”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阿袁的文字,斑谰泼辣,炫目触心,令人一叹三咏。漫步于她精心铺就的文字大观园,每一步踯躅,每一次凝望,可谓一步一景,步步惊艳,端的是一片姹紫嫣红。
(《与顾小姐的一次午餐》,阿袁著,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2年9月)
作者简介
万艳,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