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麻将”为钥,解锁社会文化密码——读章勇长篇小说《今夜月未央》|西岭雪·品读

2025-06-26 16:43:5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李自璋

在文学创作中,寻找独特的叙事载体反映社会现实与文化内涵,是众多作家的追求。打麻将,这一兼具娱乐与文化属性的活动,长期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简单地污名化。章勇长篇小说《今夜月未央》以健康麻将为核心展开叙事,打破传统文学对麻将的刻板、固化印象,为深入理解社会诸多层面提供了新视角。


叙事的突破与多重象征意义

《今夜月未央》以健康麻将为叙事核心,通过章懿华、孙向东等推动麻将进入世界运动会这一壮举,将麻将置于文化正名的语境中。

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叙事方式,一方面展现章懿华、孙向东、易天雄、舒中胜等退休老人通过麻将重构晚年生活的智慧;另一方面,以章晓白、孙阳光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对父辈选择的困惑与和解,形成代际观念的碰撞。

这种叙事结构,既呼应了“健康麻将”的社会倡导,也契合了中国老龄化社会与青年一代现实生活的状况。

在小说里,麻将被赋予多重象征意义。它是老年人对抗孤独的精神堡垒,是代际沟通的特殊媒介,更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重生载体。作者将麻将规则与人生哲学相勾连:“先胡先走”的设定,暗喻老年人对生活节奏的掌控;“血战到底”的激烈博弈,映射中年人的生存情况。

有学者指出,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能深化主题,使作品更具内涵。在本书中,麻将已超越单纯的娱乐工具,成为解构社会议题的文学符号。

群像塑造中的生命韧性

《今夜月未央》中的人物群像,可视为当代都市养老图鉴的缩影。

章懿华作为报社退休总编,以麻将为纽带,串联起老友与家庭,沉稳中透出的锐气,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晚年风骨。舒中胜的“成功者困境”,揭示了物质丰裕与精神空虚的悖论,其悲剧源于对财富的过度执念。蒲大侠一家的进城奋斗史,从底层视角补全了养老议题的一大维度。

小说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尤为细腻。袁圆、殷笑英、胡丽萍在麻将桌上的隐秘情感,章晓白从强烈反对到逐渐理解的转变,谢紫婧与孙向东的婚姻纠葛,都展现了女性在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独立意识间的挣扎。小说通过麻将桌这一封闭空间,让不同阶层、不同代际的女性得以发声。

章晓白发现父亲通过麻将重获新生时的复杂心境,是对当代“孝道”命题的文学解构,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伦理问题的思考。

麻将运动的科学性与社会价值

小说中穿插的麻将运动研究,为文学叙事注入了科学理性。作者援引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适度益智游戏延缓认知衰退”的论断,佐证了麻将对老年人的积极意义。书中多次提及的麻将益智训练法,如牌局记忆训练、逻辑推理提升等,与神经科学中的认知储备理论相契合。

更值得关注的是,小说将麻将与体育竞技结合,赋予其现代性转化的可能。章懿华、孙向东、李尤佳等人赴巴黎、东京参加麻将锦标赛的桥段,不仅展现了麻将运动的国际传播,更隐喻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输出。

双线叙事中的代际和解

小说的双线结构并非简单的平行叙事,而是通过麻将这一媒介实现代际对话。章晓白对父亲的误解,源于其青年婚恋困境的投射,章懿华对麻将的执着,亦是对女儿成长的隐性关注。这种互文性叙事,在舒中胜与女儿舒娟娟的和解中达到高潮。当舒娟娟在麻将桌前理解父亲的孤独时,两代人的情感隔阂在牌局中悄然消融。

作者擅长以细节推动叙事,如章晓白偶然发现父亲在麻将馆辅导老年人如何参与健康麻将运动的场景,既解构了“麻将=赌博”的偏见,又凸显了老年人的老有所为。这些充满人间烟火的描写,使小说跳出了说教的窠臼,传递了人文关怀。

麻将文化的全球化想象

《今夜月未央》试图构建麻将的全球话语体系。在小说中,章懿华与法国女选手的跨国牌局,蒲大侠一家在城中村的麻将社交,都暗示着麻将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可能性。作者借郑和下西洋的麻将起源传说,将麻将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相交融,赋予其文明互鉴的深意。

小说结尾,麻将加入世运会的愿景,是文化输出的隐喻。当章懿华在巴黎牌桌上听到“碰碰胡”的法语发音时,麻将已不再是被污名化的赌博工具,而升华为承载东方智慧的文化符号。

《今夜月未央》以麻将为棱镜,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多重面相。作者没有局限于对老年生活的温情书写,而是通过麻将这一特殊载体,探讨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本土与全球的复杂关系。当章懿华在月夜下结束一场麻将运动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老年人的黄昏恋曲,更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寻根路上的坚定步伐。

(《今夜月未央》,章勇著,成都时代出版社,2025年4月)




作者简介

李自璋,三级教授,出版著作、教材8部,发表论文100多篇,主持、主研科研项目16项,成果获奖12项。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