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伟强
当阮咸的清音在剑阁之巅破空而起,当冯满天指尖流淌的旋律与《蜀道难》的文字产生共振,央视纪录片《诗美成都》之《李白A计划》以一场跨越千年的视听对话,开启了对李白文化的当代诠释。
纪录片通过创新的轻纪录手法,将李白的诗歌美学与蜀地的历史文脉深度勾连,在时空交织的叙事中,既完成对诗人精神世界的解码,更激活了城市的文化基因。
诗意解构:在地理现场重构精神原乡
纪录片秉持“回到诗歌诞生的现场”理念,将李白的蜀地足迹转化为可触摸的影像空间。
在剑阁关隘的嶙峋怪石间,镜头捕捉冯满天演奏时衣袂翻飞的动态,令《蜀道难》的险峻意象呼之欲出;在散花楼的雕梁画栋前,现代舞者的旋转与李白“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的诗句形成互文,历史场景由此升华为沉浸式的美学体验。
这种地理现场的还原,超越了对诗歌背景的单纯考据,更指向对李白精神原乡的追寻——在片中,江油市青莲镇的陇西院、粉竹楼等遗迹,在镜头下不再是静默的文物,更像是承载着诗人成长记忆的鲜活容器。
值得关注的是,纪录片对李白“小镇青年”形象的塑造。通过勾勒其“读书、练剑、壮游”的成长轨迹,打破了传统认知中“谪仙人”的刻板印象,刻画出一个充满世俗生命力的李白。
这种叙事,与江油围绕李白故里展开的文化探索形成映照:从李白纪念馆运用数字化手段再现磨针溪畔的顿悟,到以现代舞台语汇演绎其早年生活,都在尝试让这位历史人物“活”在当下。
文化解码:在遗产活化中唤醒城市记忆
纪录片充分展现了李白文化重要承载地江油对历史遗存的珍视与活化实践。
规模宏大的太白碑林,将历代名家书写的李白诗篇镌刻于园林中,使书法、诗歌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建出独特的文化场域。这种“以诗立碑、以碑载史”的方式,本身就是对李白精神的一种具象化传承。而对青林口古建筑群、云岩寺飞天藏等古迹的呈现,则揭示了这片土地多元文化交织的深厚底蕴——从唐代道教遗风到明清商贸痕迹,历史层累的印记诉说着地域的文化密码。
该片反映的文化遗产活化思路,在现实中可见其回响。无论是将李白文化元素通过流行数字平台进行创意转化,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还是在传统节庆中融入“太白架”巡游等古老民俗,使之焕发新趣,都体现融合古今、连接雅俗的努力。
这种“文物+科技”“传统+时尚”的探索方向,激发了地方文化寻求当代表达的活力。
美学重构:在跨界融合中激荡文化新声
《李白A计划》的创新魄力,在于其挣脱了传统历史纪录片的窠臼,大胆融合音乐、舞蹈、当代艺术等多元媒介,构建出立体的文化表达。
冯满天用改良阮咸演绎的《将进酒》,让古典诗词与现代音符碰撞出奇异火花;当代诗人欧阳江河在解读《蜀道难》时,将“地崩山摧壮士死”的雄浑意象与现代建设精神隐喻关联。
这种跨界实验的精神,在江油近年来的文艺创作中亦有体现——音乐剧《将进酒》以摇滚曲风重构李白诗篇,诗舞剧《李白归来》用多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观演体验等。这些作品,构成了李白文化的当代美学谱系。
在文化传播层面,纪录片的“三重穿越”理念(时空穿越、媒介穿越、生命穿越)颇具启发性。通过将李白的诗歌美学与现代生活场景并置,如展现以李白为主题的文化园区场景,或数字文创产品与传统研讨会的同框,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传统文化不再是高悬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文化实践。这种传播方式拉近了经典与年轻受众的距离,也带动了当地文化吸引力的提升。
价值重估:在历史叙事中映照未来可能
纪录片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对李白文化的当代诠释,启发人们思考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滋养现代城市精神。片中强调的诗意生活,既呼应成都的安逸美学,也微妙地映照着江油这座与李白名字紧密相连的城市所蕴含的气质——无论是窦圌山上体验飞翔的自由,还是李白纪念馆里与数字诗人的互动,抑或是面向全球的诗歌奖项和富有创意的文化衍生品,都透露出一种尝试:将深厚的历史积淀,转化为推动城市生活更具人文魅力的动能。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双重语境下,《李白A计划》的实践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范本。它揭示了一个可能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探索,实现其价值的再生。当李白的诗句融入城市的肌理,当诗歌之美渗透进日常的呼吸,这部纪录片所展现的,不仅是一次文化传承的旅程,更映照着城市发展寻求人文底蕴支撑的未来图景。
从剑阁的风到青莲的月,从阮咸的弦到数字的光,《诗美成都》之《李白A计划》以影像为舟,载着千年诗魂穿越时空。在这场诗意的航行中,李白故乡的历史文化不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城市血脉里的鲜活基因。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的锐意创新,更在于它示范了一种路径——如何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让古老文明的星火,持续照亮并温暖我们的时代。
作者简介
涂伟强,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