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件作品竞艳,3个视角透视 四川舞蹈新作大赛活力咋样?

2025-06-27 18:58:0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6月27日下午, 凉山西昌金鹰大剧院,为期4天的2025年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赛落下帷幕。自2025年2月启动作品征集以来,大赛共收到全省各地的123部参赛作品,创下历届作品征集数量新高。67件作品脱颖而出参加线下比赛,是近两年四川舞蹈创作成果的全面展示。

秀美羌寨里的务农劳作、琉璃映夜寒的诗意场景、沙漠胡杨的顽强生长……演员全情投入的状态和精湛的舞台表达,让观众沉浸在舞蹈塑造的艺术世界中。在舞者的身姿跃动中,四川舞蹈创作和演出的活动正在迸发,既能窥见文化内涵的发掘、新人成长的喜悦,也能看到从业者未来发力提升之处。


参赛节目现场表演(活动主办方供图)

看文化内涵:非遗、文物等元素激活巴蜀舞韵

川剧的程式化美学、蜀绣的细腻纹理、山水的秀美灵动……翻开最终比赛的入围名单不难发现,本届参赛作品深度挖掘四川地域文化资源的这一特点明显。

非遗、生态、文博等元素是作品简介中的高频词汇。引人注目的是,非遗成为创作的沃土。古老技艺、民族风情、地域文化融入当代舞蹈语汇,展现了传承创新的艺术追求。

由战旗飞舞歌舞团21位舞者演绎的群舞《唢呐》,围绕眉山丹棱唢呐的传承展开,通过舞蹈语言讲述一位老者将唢呐技艺传递给孙女、年轻一代接力的过程。该团团长郑剑涛介绍,丹棱唢呐是中国民间唢呐南派支系之一,其旋律悠扬,节奏明快,以吹奏民间曲牌为表演形式,活跃于婚丧嫁娶、节庆典礼等场景。“唢呐作为民族乐器,如今学习和了解的年轻人较少,我们希望通过舞蹈,传递出这项非遗艺术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成都双流区文化馆原创街舞《俑·心》以东汉灰陶俑为创作蓝本,通过街舞语汇实现文物活化创新,亮相此次比赛。该作品灵感来源于广都博物馆镇馆之宝——一尊东汉舞蹈灰陶俑,用舞蹈还原文物原型曾经的鲜活状态。

编舞阙瑞介绍,团队大胆尝试将街舞中的元素与古典舞的身法特征相融合,并借鉴古典舞中对肢体形态的规范要求——注重手势细节与体态控制,同时保持街舞音乐的高频节奏与爆发张力,让东汉陶俑的舞姿在现代舞台上重获新生。


参赛节目现场表演(活动主办方供图)

看新人成长:纸面知识到舞台实践加速转化

出场顺序抽签结果公布后,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女子群舞和男子群舞恰好陆续出场,带来以羌族舞蹈元素为基础创作的参赛节目。这样的巧合给了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教授袁媛一个完整的时间窗口,观察这群新人演员的表现。

“全部都是‘00后’,他们虽然经验还很稚嫩,但是身上的这股野性、冲劲表达得很到位,把羌族舞蹈中蕴含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展现出来。”袁媛表示,高规格的赛事一方面让年轻演员可以快速沉浸在表演氛围中,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深刻理解节目内涵,加速成长。

“学习如何将舞蹈理论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练习和磨合是大型比赛带给我的收获之处。”参演学生肖颖文对本次比赛感触很深,从课堂上最初的羌族动律学习到整个舞台呈现,参赛前后,她得以深入了解羌族文化,体验角色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补全发展技能的拼图,成为参赛者共同的期待。自贡市歌舞曲艺演艺有限公司的编导李威寰连续多届以演员身份参加赛事比拼。本届比赛首次以幕后编导身份参加,他笑言:“其实更加紧张了。”“节目排练了四五个月。转到幕后之后,除了演员的表达,灯光、音响、音乐、舞台结构,要考虑的东西多了很多,更加锻炼我全盘管理和思考的能力。”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赛作为我省舞蹈艺术的重要赛事平台,自2006年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9届,推出大批优秀作品,如《滚灯》《你是一首歌》《银塑》《永远的川军》等,在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艺术节”舞蹈展演等多项重大赛事中获殊荣。一批青年编导、优秀演员借助这个舞台脱颖而出,激发了四川舞蹈事业的新生活力。


参赛节目现场表演(活动主办方供图)

看提升方向:现实题材与抽象思维需并重

作为本届大赛的现场点评专家,长期致力于舞蹈教育的田培培认为,本届比赛的参赛作品鲜明体现了四川舞蹈从业者的审美风格。参赛作品使用了丰富的少数民族舞蹈语汇,不止于营造欢乐热烈的氛围,在主题切入上也有尝试深刻命题的探索。“深刻的主题、艺术化的品相让我印象比较深。我相信,四川的舞蹈编导在舞台艺术的创作上是很有高级审美的。”

就下一步提升方向上,田培培也提出建议。她表示,在整体参赛作品中,选题“撞车”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同类选题的创造性比拼中,除了用舞蹈展现人物情绪的变化,可以更进一步探索,转化成完整剧目的形态,让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

同为现场点评专家,编剧李炜认为,从业者在未来选题切入中,可以适当加强现实题材的创作力度。“我们看到了红色主题,看到了历史主题,也看到了传统文化主题,同样期待看到更多反映鲜活的当代生活的主题。”

“舞蹈艺术要反映时代的进步、时代的变化,用身体表达时代的特点。”李炜表示,跟随时代是舞蹈创作者不能绕开的一个发展方向。编创团队为此需要从具体的单个事件、具体的某个人物抽离出来,把握时代的主题、情绪与思潮,然后反哺创作,带来舞蹈艺术的百花园。“这离不开从业者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赛配套讲座活动(活动主办方供图)

在西昌当地开展的培训讲座中,田培培同样建议编创团队强化抽象思考能力。“在我们的舞台空间构思、舞蹈语言表达和逻辑发展上,事物转化到舞台上后,一定会产生与原本事物的重大不同。从观察生活到舞蹈创作,中间依赖抽象思维作为桥梁。这也是当下创作者,尤其是青年创作者需要加强的方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