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省戏剧家协会指导,陈智林任艺术总监,张平导演的川剧《欧阳修》,6月27日和28日晚在成都首演。该剧以独特的回忆笔法,回溯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跌宕起伏又心怀天下的一生。川观新闻文化频道和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特别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该剧展开评论,以飨读者。
吴元会
民间常言“听京剧、看川剧”,寥寥数字,概括了川剧在舞台表现上的魅力。川剧《欧阳修》的亮相,无疑是对这一说法的印证。在首演中,该剧展现出“三个好听”“三个好看”的特点,诠释了川剧艺术的底蕴。
“三个好听”,指该剧的唱腔好听、旋律好听、打击乐好听。
唱腔是川剧艺术的核心,该剧人物唱腔遵循传统唱法,将川剧独有的韵味展现出来,给观众一种“很川剧”的感觉。
以欧阳修为例,在撰写《醉翁亭记》和教导太学生的唱段中,演员唱腔的音色沉稳扎实,气息运用自如,每个音符饱含力量。唱腔句末的颤音处理,犹如利剑出鞘,迸发出强大的戏剧张力,展现了川剧唱腔中特有的张弛之美。
欧阳修之母郑氏的唱腔,嗓音圆润,婉转悠扬。在画荻教子的唱段中,演员运用川剧真假声结合的混声技巧,以高腔的大跨度音域,既保持声音质地的坚实,又展现丰富的情感。
这些极具川剧特色的唱腔,在演员们的演绎下,让人们领略到传统戏曲艺术历久弥新的魅力。
音乐旋律在剧中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宛如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联起剧情的起承转合,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川剧《欧阳修》的音乐旋律,无论是人物唱腔的旋律,还是乐器独奏时流淌出的音符,都紧密贴合剧情的发展。整个音乐旋律自然流畅,节奏精准明快,时而如潺潺溪流,诉说着人物内心的柔情与细腻;时而如暴风骤雨般来得迅猛,将剧情的紧张与跌宕起伏加以呈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表现滁州之乐的场景时,作曲家创新地将黄梅戏和花鼓灯的旋律与节奏融入其中。黄梅戏是安徽的传统特色剧种,这一融合不仅再现了欧阳修在滁州为官期间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的历史,更为该剧的音乐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增强了作品的魅力,成为全剧音乐设计的一大亮点。
打击乐在川剧艺术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堪称声学效果的灵魂所在。在《欧阳修》一剧中,打击乐的运用堪称精彩,尤其是在刻画人物内心复杂斗争时,更是展现出其强大的表现力。
当欧阳修陷入犹豫,纠结是否要提笔上书时,以及在郑氏画荻教子的关键情节中,打击乐以刚猛有力、凌厉多变的节奏,刻画出欧阳修内心的剧烈变化。急促的“乱劈柴”锣鼓点,宛如惊雷在夜空中炸裂,瞬间打破平静;密不透风的铙钹相互撞击,声音尖锐而急促,与小堂鼓如暴风骤雨般的密集鼓点交织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声浪,将人物内心的焦虑、惶恐、愤懑等复杂情绪具象化,如汹涌的潮水冲击着观众的心。
而在节奏的突然转折处,休止符的运用恰到好处,如同利剑高悬,给人以强烈的心理冲击。随后,大锣发出沉闷而厚重的声响,勾勒出欧阳修内心深处的震颤与艰难抉择。
这种极具特色的川剧打击乐音效,在舞台上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效果,将人物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波澜和精神蜕变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剧中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三个好看”,指该剧的舞美好看、动作好看、剧情好看。
川剧《欧阳修》的舞美设计别具一格,整体风格简洁而不失精致,耐看且富有韵味。
在舞台布置上,该剧并未追求奢华宏大的视觉效果,而是围绕每一幕剧情的需要,精心雕琢每一处细节。无论是3位学生满怀敬意的拜贺场景,还是郑氏在涪江之畔画荻教子的感人画面,亦或是展现滁州之乐时的热闹欢腾场景,舞台布置都与剧情发展相得益彰。每一个场景的布置都为剧情的推进起到了烘托作用,既不会过于繁杂而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又能营造出所需要的氛围,让观众能更好地融入到剧情中。
剧中人物的服装搭配也很有考究。每一套服装都根据角色的身份、性格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设计,没有夸张之处,处处彰显着真实与得体。从欧阳修的儒雅服饰到郑氏的端庄着装,再到其他角色各具特色的服装造型,都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观众能通过服装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特点与气质。
剧中人物的动作设计可圈可点。
从许州定情时男女主角之间情意绵绵的互动,演员们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和眼神交流,将那份柔情蜜意展现得如诗如画;到千年龙虎榜太学之争时的激烈对抗,演员们的动作刚劲有力,充满张力,表现出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再到手书《醉翁亭记》时,演员以豪放自如的书写动作,将欧阳修的洒脱与才情尽现。
这些动作设计都捕捉到了每个场景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表演,与唱腔、音乐等元素配合,使整个舞台表演更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目睹欧阳修的人生轨迹徐徐展现。
在剧情方面,川剧《欧阳修》的编排巧妙。
剧目以欧阳修与3位学生回忆往事的方式拉开序幕,这种叙事手法如同缓缓打开一本尘封的历史书卷,将欧阳修人生中的重要经历逐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剧中既有对好友梅尧臣深切真挚的怀念之情,两人在文学与人生道路上相互切磋、相互扶持的画面跃然眼前;也有与挚友们把酒言欢、吟诗作对的欢乐友谊场景,展现出文人间的高雅情趣与深厚情谊;还有与薛氏一见钟情的浪漫爱情故事,为剧情增添了一抹温柔的色彩;被贬后回到故乡绵州,在涪江之畔与母亲郑氏重温画荻教子的感人瞬间,母子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在治理滁州时,欧阳修一心为民,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鱼水之情尽显其为官的担当与爱民之心;在面对太学生集体发难时,他疾言厉色,为国家选拔良才的大义之举,更彰显出其作为政治家和大文豪的胸怀、胆识与才华。
这些丰富多样的剧情,通过编排,相互交织,使整部剧情节跌宕起伏,层次分明,不仅好看、经看,也耐看。
川剧《欧阳修》首演的成功具有多维的价值:其一,该剧以艺术化的叙事手法,立体呈现了欧阳修的政治智慧、文学造诣与艺术成就,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其二,通过欧阳修这一文化符号,诠释了中国历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构建起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其三,以川剧这一国家级非遗为载体,将历史文脉与戏曲美学相融合,既为观众奉献了兼具观赏性与思想性的艺术佳品,也引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层思考。
这种创作实践不仅为戏曲领域如何活化历史资源、彰显文化自信提供了参考样本,也印证了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语境下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与创新空间。
(图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吴元会,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科技大学音乐表演专业负责人,西南科大四川天府新区创新研究院艺术研究所所长,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绵阳市涪城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