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评川剧《欧阳修》|西岭雪·戏剧评论

2025-07-03 16:27:2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编者按


由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省戏剧家协会指导,陈智林任艺术总监,张平导演的川剧《欧阳修》,6月27日和28日晚在成都首演。该剧以独特的回忆笔法,回溯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跌宕起伏又心怀天下的一生。川观新闻文化频道和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特别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该剧展开评论,以飨读者。


西岭雪·文艺视评(122)

邓利

川剧《欧阳修》,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欧阳修——一身正气,心怀担当,立志于改革文风、拔擢人才,始终践行“文风即仕风,仕风即民生”的理想。这一切,追根溯源,都离不开欧母郑氏“画荻教子”的家风浸润——那沙地上一笔一画的教导,早已化作他为人、为文、为官、为师的人生底色。

油彩下的古今交响

自幼丧父、颠沛流离、一再被贬的欧阳修,立于舞台中央,唱出“君子同道、小人同利”的铮铮之语,又说出“离了红萝卜还不成席吗”,这哪里是古人,分明是一面映照当代的明镜。

唱词既葆有传统川剧文辞的凝练与韵律,如珠落玉盘,又不失市井的鲜活气息。在忠孝节义的老框架里,该剧注入法治、廉政、人性等现代命题,让古老的戏台焕发出直抵当下的思想锋芒——这脸庞的油彩下,跳动的是一颗既传统又现代的鲜活心脏。

烟火人间见真功

莫让“变脸”的华彩遮蔽了真正的功夫,这是看了川剧《欧阳修》后的又一感受。

新一代的“角儿”们,同样深谙“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古训。其技艺之纯熟、刻画之入微,令人击节。当郑氏在儿子被贬滁州意志消沉、借酒浇愁时,她用自带混响的高腔表达怒气,用如溪流婉转的声线表达心疼。台下观众的情绪,被这位母亲的忧伤、愤怒、小心翼翼深深牵动着。

当欧阳修吟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时,那份豁达,配上演员扎实的身段和苍劲的唱腔,是真的能撞到观众心里,让观众走出剧场还在咂摸。

演员的表演就像煨炖的老汤,味道醇厚,后劲绵长。他们证明了,川剧的表演艺术,是“唱念做打”四功五法熔铸出的生命烟火气,远非几张变幻的脸谱所能涵盖。

科技成就传统意境

谁说传统写意与现代科技水火不容?今日,川剧舞台的舞美设计师,堪称“时空魔法师”。他们大胆挥毫,让科技为传统美学插上翅膀——LED屏上墨色山水、亭台楼阁、公堂庙宇虚实相生,既意境全出又不喧宾夺主,为表演营造氛围、拓展意蕴。

当欧阳修在滁州实行新政造福百姓,与友人登高欢聚时,百姓闻讯而来。看着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欧阳修有感而发,凌空挥毫。与此同时,LED屏上,《醉翁亭记》的真迹一笔一画地显现,全场掌声雷动。

传统舞台那令人神驰的留白之美,在科技的赋能下,获得更广阔、更深邃的表达维度——古老的写意美学,在光电的浪潮中不仅未曾溺亡,反而学会了踏浪而行。

针线织就角色灵魂

《欧阳修》舞台的服饰,跳脱出“宁穿破,不穿错”,迈向“既穿对,更要穿美穿精”的新境界。

设计师在尊重传统规制的基础上,大胆革新。服饰色彩娇嫩,细节处尽显心思。从青年欧阳修衣袍上绣的竹子到中年时期衣袍上的山水,针针线线都在讲述角色的身份与心境。这已非简单的装扮,而是穿在身上的戏剧语言,针尖上的角色灵魂。

新老乐器造新腔

川剧标志性的高腔帮腔,并未在时代浪潮中喑哑,反而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锣鼓依然是节奏的筋骨,铿锵有力,掌控着全场的呼吸。帮腔这一川剧灵魂,地位依然尊崇,时而如幽灵般冷峻评点,时而如浪潮般烘托激情。

该剧集合了传统川剧的文武场,将武场的锣、鼓、钹等,与文场的笛子、唢呐、琵琶等完美结合,同时加入大提琴、定音鼓、合成器等乐器,让该剧不仅有传统音律的韵味,还有了现代乐曲的节奏感。让川剧音乐在时代语境下,响得更悠扬而富有层次。

大幕落下,余音绕梁。川剧《欧阳修》的魅力,不仅在于那守护传统筋骨、拥抱时代变革而愈发璀璨的巴蜀之魂,更在于这灵魂深处跳动的赤诚之心。

沙地上画荻教子的郑氏,以最朴素的笔触,刻下欧阳修一生为人正直的根基。正是这份深沉母爱的滋养,铸就了“文风即仕风,仕风即民生”的铮铮铁骨与济世担当。

舞台上的欧阳修,其灵魂的鲜活与完整,正是源于这份崇高母爱的起点,并最终升华为贯穿一生的清正风骨与为民情怀。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