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杨雪:走进卢作孚祖居地

2025-07-03 17:45:0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杨雪

重庆合川是一座英雄之城、历史文化厚重之城、山水沉醉入心之城。在芒种时节的一个宜人夏日,我走进这座美好之城,寻觅一位传奇人物的精神世界,再次感受他的博爱和磅礴。我要说的这位人物,便是中国抗战时期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卢作孚先生。

1893年,卢作孚先生出生于重庆合川一户普通商业人家,其祖上勤俭、诚信、和睦、助人的传统家风,对他从小影响至深。这位从小树立起远大理想抱负,自学成才,决心以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为己任的优秀人物,是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抗战时期所涌现出的民族英雄。他当年的诸多言行和理念实践,即便放在当下来看,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我在他的祖居地合川肖家镇新学村,看见和美乡村建设所带来的变迁,让人喜悦和振奋。稻虾轮作、肉牛养殖、柑橘李子种植、雪菊副业种植加工,系列化的规模化运作,使新学村村民的经济收入显著增加,腰包鼓起来了,生活有了保障、生活质量明显改变,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追求也应该更上台阶。

百年前,先生的教育理念就是希望未来中国发达后,人人有工作,有园艺式居家环境,生活富足、科技先进,乡村和美、邻里和睦,而今天,中国式美丽乡村振兴正在实施并完成中。这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壮举。

在村里,我欣慰地看到,无论是独门小院,还是一楼一底的楼房,总是整洁美观,房前屋后,花圃果树,相映成趣,宽敞明亮的石板路平坦宜人,让人舒心,这样和美的乡村,总是让人喜欢的。卢作孚先生勤与俭的理念倡导,已经深入村民之心。我与一位种雪菊的年青姑娘交谈,她告诉我:勤俭旺家,奢侈败家。卢先生那么有钱,却处处省吃俭用,宁将盈余,用于社会公益和国家急需。我被这位姑娘的谈吐感动了,我在旁边不远处的立柱牌上看到了新学村的村规民约:

爱国敬业 诚信守法

家庭和睦 尊老爱幼

邻里融洽 互帮互助

崇德向善 无私奉献

吃苦耐劳 大胆创造

反对迷信 信奉科学

红白喜事 勤俭节约

尊重秩序 干净整洁

传承与发扬,是坚守、是奉献,也是社会进步的必须。1929年,当卢作孚先生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后,他倡导推动了在自己祖居地肖家镇捐资建立了明明小学,2013年由当地政府改为卢作孚小学和中学,这在当时偏远的乡村,是一件经天纬地的大事,对推动闭塞、启智的乡村教育功不可没。近百年后,我来到这里,当年坚固、艺术氛围浓厚的校址仍然屹立在小山包上,修建校园的纪念碑像一枝笔依旧直刺蓝天,而紧邻纪念碑的两棵百年黄桷兰苍郁茂盛、枝繁叶翠,无数黄桷兰绽瓣吐芳,香气四溢,在微风中弥漫。这香气、这芬芳,似在向世人讲述卢作孚先生的故事,也向世人表达对卢作孚先生的深深敬爱。而现在更加宽敞、更加现代化、更加优美的新校园在保留旧址的基础上向外延展,更具校园气息,也是一种特殊的薪火传承。

在新校址醒目处,塑有一尊卢作孚先生半身铜像,铜像栩栩如生,铜像下方的大理石底座上,刻有爱国、奉献、创造的字样,这即是校训,也是当年卢作孚先生一生的追求和实践。1938年6月,在抗击日本侵略者最艰难的时刻,卢作孚和他的民生航运公司,冒着枪林弹雨,以被日本侵略者飞机炸沉16艘轮船、伤亡近两百名员工的代价,在短短的时间内,成功抢运完成民族工业相关抗战设备和物资,保存了民族工业的最后血脉,为中国的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们永世铭记。

所谓爱国、奉献、创造,不仅仅是和平时期的一句口号,而是当一个民族和国家深陷危难之时,要有敢于挺身而出,勇于牺牲自我,挽国家、民族、人民于危难之中的人,这种人我们称之为是有民族脊梁的人,当为后世敬仰。卢作孚,便是这样的人。

在合川肖家镇卢作孚的祖居地,是的,在先生的祖居地,当地政府还专门建有卢作孚祖居地陈列馆、卢作孚文化广场等设施,让广大民众和旅客感受一代英雄的气节和思想,他爱国爱民的感人情操。我感受到了卢作孚精神之花的闪耀、光芒,它的亮度和温暖,一直在民间、在人心、在故土的山水间传递。因此,这片如诗如画的土地上,才永远如此之美。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