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省戏剧家协会指导,陈智林任艺术总监,张平导演的川剧《欧阳修》,6月27日和28日晚在成都首演。该剧以独特的回忆笔法,回溯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跌宕起伏又心怀天下的一生。川观新闻文化频道和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特别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该剧展开评论,以飨读者。
西岭雪·文艺视评(123)
王屹飞
大型新编历史川剧《欧阳修》以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节奏明朗、细腻准确的演员表演,简约象征、清新雅丽的舞台置景,为观众奉献了一出久别于川剧舞台的清新雅致的文人川剧,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该剧以倒叙方式演绎了欧阳修自而立之岁至耳顺之年的传奇人生。剧情将欧阳修的一生聚焦于因才得缘、作论遭贬、画荻训子、滁州安乐、整饬文风5个片段,以含蓄、线描的笔触,塑造出一位在唐宋古文运动中具有承上启下之功的欧阳修艺术形象。
剧本抒情平和,叙事洒脱,风格自然,暗合欧阳修所倡“文以明道”之古风。概而言之,《欧阳修》所呈现的戏剧美主要体现在立意美、剧诗美、意境美、含蓄美4个方面。
剧作的立意之美
该剧作的核心立意,肯定了唐宋古文运动延绵至今的中华文学传统。古文运动首倡于中唐时期的韩愈和柳宗元,旨在破除当时文坛浮华空洞的骈文风气,上承文坛“文道合一”的理念传统。
进入北宋,柳开等人继承韩愈的理念,发动诗文革新运动,重新提倡“传道明心”,古文运动由此得以复兴,并于宋仁宗庆历新政时期达到高潮。
其间的关键人物便是欧阳修——他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礼部贡举,借科举改革之机,摒弃盛行一时以险怪艰涩著称的“太学体”,拔擢苏轼、苏辙、曾巩等后世名家,一举扭转当时文坛士人的写作取向,成为古文运动的标志性事件,也是本剧的戏眼所在。
全剧的高潮落在最后一幕:放榜之日,“太学体”代表刘几等一众落榜书生聚集贡院门前,认定主考“以公谋私、排除异己”,一定要欧阳修出来“给个说法”。面对群情激奋的落榜举子,欧阳修不急不躁、坦然面对,将心比心,以理服人,化解了一场冲突。
这里,剧词设计本身也暗合古文运动之倡导——说理透辟,直达人心,颇有借古喻今之妙。欧阳修直言:“太学既是天下样,该为天下做文章。”“为大宋正文风,何惧旧伤添新痕。”质朴简明的唱词,彰显出欧阳修卓尔不群的士子风范和人格魅力。
文辞的剧诗之美
该剧在典雅的剧词中,兼顾川剧的乡土特色,二者互融展现出川剧独特的剧诗美。优美的诗体推动剧情叙事,铺陈出观众熟悉的古文韵律感,又以朴素化、生活化的四川方言俗语打破韵律结构,形成川剧特有的颇具意外性的幽默感。
例如,刘几说:“缺了我等,朝廷未来会怎样?”欧阳修答:“离了红萝卜还不成席么?”再如欧阳修滁州作《醉翁亭记》一幕,欧阳修:“野芳发而幽香过,风霜高洁看松柯。云归岩穴多变化,正是游者无穷乐……”众百姓:“你也乐,我也乐,春风暖,好热和。”
《醉翁亭记》与川剧方言,士人之乐与百姓之乐融为一体,脍炙人口的千古词文与俚语民谣相映成趣。这里既有太守与文人宾客诗文唱和的雅致,也有太守与民同乐的风情,传承了川剧大俗大雅的文化传统,表达出独属于川剧的剧诗美。
舞美的意境之美
近年来,戏曲舞台美术设计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演化趋势,不少剧目片面追求场面的宏大与惊艳,或置景重叠、堆砌,消解了戏曲舞台的空灵与意境。一些舞美设置片面追求真实,但缺少人物与场景空间的戏曲式互动,挤占演员的表演空间。对此,戏曲界一些人士发出“舞台要节能减排”的呼声。
《欧阳修》的舞台美术设计一扫奢华堆砌之气,是近年来川剧舞值得肯定的案例。如装饰性的修史馆书房、点缀式的河畔芦荻、象征性的醉翁亭等场景,简约、明快的舞台风格与古文运动倡导者的美学意境高度融通。
此人、此情、此心、此景,不仅将舞台景色与欧阳修人格心境融合,也兼顾了色彩与意境的传达,空灵简洁,赏心悦目。
人情的含蓄之美
《欧阳修》中演员的表演值得玩味。川剧的表演风格向来以“大喜大悲”为主调,故事情节的突发性转折伴随人物情绪的剧烈转换,进而对观众形成巨大的情感冲击力。这也是川剧观众普遍接受的剧种风格。然而,《欧阳修》整场剧情的推动不以喧闹、激昂、大起大落为追求,转而寻求人物理性、含蓄的感情酝酿与表达。
历史上的欧阳修是一位以理性思维驾驭人生主线的大儒学家,一位运筹帷幄的北宋文坛关键破局者。喧闹、激昂与儿女情长,似乎都不适用于描绘这位“卧龙”的性格色彩。
欧阳修与其弟子家长里短的调侃,青年男女缓缓展开的爱情,母子间循循善诱的开导,甚至在最后一幕中,欧阳修与激愤举子间高拿轻放的戏剧矛盾冲突,都跳脱出川剧舞台常见的嬉笑怒骂、热辣喧闹,塑造出典型人物的不同性格。
无论是青年学子欧阳修,还是老年入仕的欧阳修,举手投足间都表现出理性稳健、含蓄内敛的大学士风韵。即便是在表现男女青年一见钟情的对视中,借用川剧传统“牵眼线”的技巧,也点到为止,毫不炫技,于含蓄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之美。
理性与含蓄的表达,也许是主创团队深刻挖掘欧阳修其人后作出的最佳选择。只是,这样的表达是否符合川剧观众的口味,就需要通过时间来检验了。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