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省戏剧家协会指导,陈智林任艺术总监,张平导演的川剧《欧阳修》,6月27日和28日晚在成都首演。该剧以独特的回忆笔法,回溯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跌宕起伏又心怀天下的一生。川观新闻文化频道和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特别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该剧展开评论,以飨读者。
郝雯婧
川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唱腔、精彩表演和丰富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戏曲和多彩巴蜀文化的重要代表。大型现代川剧《欧阳修》,以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深刻故事性、川剧特有的“唱多白少”的韵味性和视听融合的观赏性,赢得观众认可,再一次推动了川剧传统艺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故事性:传统与现代交织映射当代传承,加重历史厚度
川剧《欧阳修》以宋英宗治平三年欧阳修修撰完成《新唐书》后,苏轼、苏辙、曾巩前来拜贺的故事为叙事起点,随着欧阳修的回忆生平,展现了一个鲜活立体的欧阳修形象。该剧共有6场戏,通过对欧阳修的深度挖掘,展现他在母亲“画荻教子”家风浸润下的宽简为政和豁达乐观。
其一,该剧聚集欧阳修自身拥有的正直、坚韧、善良等美好品质,展现其为人、为文、为官、为师的人性光辉,赋予戏剧厚重的历史人文深度和思想感染力。
其二,该剧从不同维度呈现欧阳修的政治理想、文学才华和品性风骨,塑造出一个生动立体的欧阳修形象,增强戏剧的情感张力,有助于激发观众共鸣。
其三,该剧借助“戏剧+喜剧”的叠加效果,通过丫环小桃等人物形象和“乱看噻,要生‘火巴眼’”等四川方言中展现川剧独特的乐观精神,从侧面角度使情节更生动活泼,让欧阳修的人格魅力更鲜活和丰满。
韵味性:“唱多白少”展现川剧本味,传承川剧精髓
所谓的川剧韵味,主要指的是传统川剧中的声腔、行当、服饰妆容、乐器、绝技等方面的内容。《欧阳修》作为现代川剧的又一全新力作,展现了现代川剧对传统川剧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唱多白少”的川剧本味。
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和灯调组成的5种声腔艺术体系,其精髓在于唱,与话剧侧重于说存在极大不同。川剧《欧阳修》对“唱”和“白”的处理,体现了川剧“唱多白少”的特点。全剧以唱推动人物对话和情节发展,基本上所有情节转折处都有帮、打、唱的大量配合,不断将戏剧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第二,“七分打,三分唱”的川剧韵味。
川剧运用大量乐器,特别是锣鼓。锣鼓节奏控制着剧情推进,并且以锣鼓的或紧或疏,让戏剧节奏张弛有度。在川剧《欧阳修》中,欧阳修与晏殊、范仲淹、高若讷、刘其禄等人的对辩过程,大量运用打击乐配合,很好地呈现了辩驳各方不同观点的对抗场面,让戏“动”了起来。
第三,帮腔的运用升格川剧韵味。
四川话中所谓的帮腔,意思是支持和附和,有时也会有“为人撑腰”的意思。川剧表演中的帮腔,是高腔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演员在后台的帮唱,形成“一人唱众人和”的“徒歌”形式,衬托主唱唱腔,渲染舞台气氛。帮腔常用于代替角色进行内心独白以抒发人物情绪,或以第三者的口气对剧中人物和事件给予客观评价。现如今,融合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等形式,川剧逐渐形成以帮腔、锣鼓套打和演员演唱一体化的“帮打唱”的独特音乐结构形式。
观赏性:视听融合打造川剧舞美,创新现代川剧
随着技术迭代与媒介发展,作为视听形式的川剧,在不断融合创新中打造诗意舞美,展现现代魅力。
一是视听融合创新川剧表演。
一方面,现代舞台技术赋能戏剧视觉效果升级。随着立体投影、VR、AR、MR等各种媒体技术大量运用于舞台创作,戏剧的视觉效果得到极大丰富。在川剧《欧阳修》中,视听技术的运用,让观众在蒙太奇叙事的交互体验中,进一步沉浸在音乐与视觉的奇妙融合里,进而被演出内容所吸引。这样视听融合的创新方式,展现了川剧艺术的当代活力和创造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另一方面,动态舞台布景与机械装置通过复杂而精细的设计,快速切换不同的场景,进一步丰富了戏剧表演的视觉效果和动态变化,增强舞台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滁州之乐”一幕中,对《醉翁亭记》的戏剧呈现,选用在编程控制下呈现出丰富色彩图案和动态效果的LED屏幕和投影幕布,配合演员的表演,凸显欧阳修在滁州当太守时与民同乐的景象,不仅提升了舞台的视觉效果,也为观众带来更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二是舞台美术创新川剧魅力。
传统的川剧舞美具有极强的虚拟性,常常是以“一桌二椅”的形式展现千变万化的舞台空间。随着各种新兴艺术种类和娱乐方式不断崛起,观众在话剧、舞剧、音乐剧等的观看中,体验到丰富的舞美设计和更直观的视觉展现。因此,过度依赖观众想象的简洁戏剧环境和内敛的川剧舞美,不甚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倾向。
在川剧《欧阳修》中,舞美设计多次采用水墨风格的写意布景,配合灯光的巧妙变换,实现舞美时空的明确转化。结合优美诗意的戏曲唱词,以及简约典雅且融入川剧元素(水袖、头饰等)的宋代服装造型,在舞台上营造出独特的宋代美学的古韵意境。
结语
传承和发展永远是联系在一起的。俗话说“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强调的就是文化传承要结合当代的视界,顺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向谋求新发展。川剧《欧阳修》再次让古老的川剧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为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也为当代观众提供瞭望历史人物的窗口,让欧阳修在守正创新中,从传统走到现代。
作者简介
郝雯婧,四川传媒学院教授,2025年度四川文艺评论中心“有腔有调”川剧青年评论人才孵化项目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