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智范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陈明芳研究员的学术专著《中国悬棺葬》,已在1992年和2004年由重庆出版社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了两个版本,今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出版第三版(增订版)。
作者在前两个版本的基础上,补充了考古新发现的不少珍贵资料,如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巴东县龙船河悬棺葬和长江三峡中兵书峡悬棺葬的详细实录,还有她在长江三峡中宜昌新坪棺材岩实地考察悬棺葬的第一手资料等。
新版书中增添了近些年来作者在中国悬棺葬研究中,对一些问题的新认识和新收获,特别是在书中增补了大量悬棺葬和实地考察的照片以及绘制的墨线插图,大大丰富了本书内容,增强了学术论著的可读性。
《中国悬棺葬》的新版本,既能更生动地展现悬棺葬独特的风貌,又能加深读者对悬棺葬文化的感性认识,从而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悬棺葬的科学奥秘,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悬棺悬空留悬案,扑朔迷离待研探。在云雾缭绕的悬崖峭壁上,我国至今保留着大量悬棺葬遗存。这是自商周以来,长江流域以南广大地区十分奇特而普遍流行的少数民族的一种丧葬习俗。它们不仅是一种丧葬方式,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灵魂和宗教的独特理解。
这些悬棺葬表现形式各异,有的利用自然岩隙安放棺木;有的在深山里开凿出规整的墓室;也有的先在崖壁上凿孔打桩,再在木桩上搁置棺木;还有的利用天然岩穴作为墓室,稍加整理后再安置棺木和随葬品,然后再用厚实的木板作为墓门,将墓室封闭等。
由于悬棺葬选择在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或临江面水的偏僻高险之处,对其兴趣颇浓的人们难以真切了解实情,凭着想象编造出许多传说,给悬棺葬蒙上一层神秘面纱。长期以来,悬棺葬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千古之谜”。
科学地探索和研究悬棺葬,这一重要的学术课题摆在广大考古工作者、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者的面前。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内外就有不少学者关注和研究这一课题。之后,南方多个省份陆续开展了相关的调研工作。
20世纪80年代,正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攻读硕士学位的陈明芳,从导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梁钊韬教授那里,接过这个沉甸甸的课题。她继承和发扬前辈学者的优良传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的同时,义无反顾地踏上艰难又漫长的田野考察之路。
她的足迹遍布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广大悬棺葬分布地区,栉风沐雨,跋山涉水,多次身陷险境,历尽艰难困苦,通过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广泛搜集我国和东南亚地区有关悬棺葬的古代历史文献和现代考古学资料。
经过系统整理、勤思深研,1992年,她首次出版了国内外第一部从宏观角度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悬棺葬的学术著作《中国悬棺葬》,填补了人类学和民族考古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该书提供了丰富的人类学、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以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全面梳理闽、赣、湘、鄂、川等地的悬棺葬文化遗存,通过多角度探讨悬棺葬深厚而奇特的文化奥秘,展现悬棺葬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书中详细介绍了悬棺葬的考古命名、地理分布、类型特征、升置技术及文化内涵、年代、族属和悬棺葬反映的宗教观念等问题。全书涵盖悬棺葬在中国华南和东南亚地区的广泛分布,以及其流行时间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背景。通过与东南亚悬棺葬俗的比较研究,论证了悬棺葬文化的起源与古代百越族群的迁徙传播密切相关。
不仅如此,她还将在表面上与悬棺葬相似的苗瑶族崖洞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文化内涵和族属等多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区别开来,为我国南方民族考古增添崭新的篇章。
《中国悬棺葬》(增订版)内容丰富多彩,行文明白流畅、通俗易懂,不仅适合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等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也适合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普通读者阅读。
书中收录作者攀登悬崖峭壁、不畏艰险获取的诸多宝贵资料,以200多幅独家影像,形象生动地再现武夷船棺、三峡秘葬等遗存的惊世奇观。更开创性地用综合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构建了悬棺葬研究体系。
书中对僰人悬棺、三峡船棺等典型遗存的深度解析,成为人类学、民族考古学研究领域中的实证案例。作为国内外首部悬棺葬综合研究专著,其跨学科的方法论和扎实的实证基础,为理解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史、东南亚文明互动及海洋文化传播,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总体而言,《中国悬棺葬》(增订版)在悬棺葬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悬棺葬》(增订版),陈明芳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