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高炯森:追思长瓦房

2025-07-08 17:32:4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高炯森

长瓦房闪耀的光芒,从张思德诞生地辐射,辽阔、悠远、绵长,一直把人们的心头照亮。

这座川北最普通的民房,位于四川省仪陇县思德镇韩家湾村,张思德究竟是哪里人?先前还存了一点争议:四川省仪陇县思德镇韩家湾村——主流媒体报道;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群乐镇朱家沟村——有人提出质疑。

两村相距不到30公里,村子里都有张姓人家,有两个同姓同名的人,这种情况不可避免,不了解内情的人,很容易把两人混淆、嫁接、误传,原本是一种极普通、极正常的现象。

四川省巴中市有个学者,先后多次采访巴中市恩阳区群乐镇朱家沟村,很多张氏家族成员及各类相关人员,都证明张思德出生朱家沟村。

四川省仪陇县张思德干部学院也有个学者,依据“仪陇县张氏族谱”“权威历史文献”“革命烈士档案”“革命文物认定”四个方面,考证张思德出生韩家湾村,事实客观,理由充分:朱家沟村的说法,明显属于误传。

2023年出版的《中华烈士英名录》登记了八位名叫“张思德”的烈士,应该还有不是烈士也有名叫“张思德”的人,甚至在仪陇县境内就有三位“张思德”:韩家湾村一位;大罗乡的一位乡村医生;那一时期,一位红军家属,在马鞍场听说县上正在到处寻找名叫“张思德”的家人,连忙跑到县上,找到相关负责人,告诉他们:自己的儿子名字叫张四德,也是1933年参军的,她接着说:“那准定是我儿子在部队里改(名)的。”

学者以科学、严谨、认真、求实之心,还历史以真实,告民众以真相:一个人的诞生地,一个人的姓名,在人民的心里能够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这本身就是一种自豪之心,一种崇敬之情,一种倾慕之行。

事实证明,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就是在长瓦房诞生的,从这里走出去,走向延安,走向全国,用忠诚、无私、奉献这三个词语,诠释了短暂而有意义的一生。

十年前,我曾拜见过长瓦房,想象应该是一排长长的瓦房,呈“一”字排开,可能至少八间,才配称“长”。从一个水泥路面的斜坡缓缓而上,展眼处,三四间瓦房静静地卧着,这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长瓦房”?走进院子,这两间64平方米土木结构的平瓦房,一下子击中了我内心的渴望,虽然经过修缮,旧貌早换新颜,房间简陋的陈列,依然透着当时生活的艰难。

现在,我站在这两间普通的民房前,追思张思德从呱呱坠地,到苦难中生存,往事 历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很小就下地干活了,尽管养父母终日辛苦,家人仍然难得吃上一顿饱饭。后来,他参加了红军,不久又加入共青团。我从他的同姓长辈张行明(负责这里的安全和卫生)那里了解到:他17岁(实岁)参加红军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之后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当他到安塞县烧木炭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

有位老人走过来对我说:现在韩家湾村上了年纪的村民还记得,张思德曾经在河里救了同龄人赖仕华(玩水不慎溺水),他直到去世,还念念不忘救命恩人张思德。

2024年2月1日,张思德故居陈列室修旧如旧后,正式对外开放。

在仪陇,“张思德服务联盟”深入人心,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经过部门推荐、事迹展示、群众投票等环节,“张思德服务联盟”成功入选“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这样说来,长瓦房洋溢的情感,要从1933年10月计算,那一年,张思德参加红军后再没回来,这两间平瓦房已经等了92年,还要这样等下去,一直到永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