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盐井文化巡礼——评微短剧《天工开蜀·我在古代当匠师》|西岭雪·影视评论

2025-07-10 11:23:0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陈锦宣

四川首部以工业题材为核心的微短剧《天工开蜀·我在古代当匠师》(以下简称《天工开蜀》),以享有“中国第五大发明”之誉的卓筒井技艺为主线,讲述当代大学生张传井穿越战国、北宋、新中国建设时期,见证盐井技艺代代传承、迭代创新的历史过程。

该剧主要在四川大英县卓筒井遗址保护区、卓筒井陈列馆等地实景拍摄,以“轻喜剧+历史科幻”融合手法,通过一口盐井展现巴蜀大地工业技艺和中华工匠精神,实现知识性、观赏性与文化价值的统一,为微短剧创作打开新局面。

光影筑梦:千年工匠精神的时空对话

当下,微短剧风靡网络,因时长短、节奏快、侧重娱乐而受年轻受众青睐。但也正因为这种特征,如何在小体量里承载大故事、以网生代的影像和表达传递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新一代微短剧创作者重点探索的方向。

在这一背景下,《天工开蜀》以卓筒井技艺为线索,通过主角张传井的时空穿越,将中国制盐工业的发展脉络浓缩在短短10多集的剧情中,让一口盐井说出一段大国技艺的沧桑变迁和工匠精神的代际传承,勾勒出一幅盐井文明长卷。

剧集开篇以当代视角切入:身为钻井世家后人的张传井,对祖业毫无兴趣。他一心想逃离这个老掉牙的行当,觉得父亲搞直播宣传华夏工业文化毫无意义,父子之间争吵不断。然而,机缘巧合下,他翻开族谱,邂逅书灵“静观”。在她的引领下,张传井开启了一段跨越战国、宋朝、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时空之旅。每一次穿越,都是对民族工业的记忆重温。

在战国时期的露天盐场,张传井以外来者的身份被捕,被押解至李冰治水时的亲兵张文彬面前。彼时,李冰以识齐水脉之法标注出盐卤死海的位置,而张文彬翻遍山头却无法找到卤水。盐源之困,让秦国民生不安、军需紧张。张传井凭借现代知识为张文彬剖析水脉奥义,用“地下藏盐、开井取卤”的理念征服张文彬。他借助李冰留下的锦囊“伯益制井,龙登玄云。你可效仿,挖井之法”,带领众人打出大口浅井,终使卤水喷涌而出。

这段战国之行意义非凡。张传井穿越至历史源头处,让观众跟随他的视角,切身感受到盐对古人来说,不仅是日用物资,更是民生根本、国家命脉。我们今日对盐习以为常,而在那个时代,盐掌控着百姓生计与王朝兴衰。秦国正是凭借制盐技术的突破,才得以稳固国力、供养军队,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奠定基础。这一笔历史重现,为剧集赋予了历史纵深感。

紧接着,张传井穿越至北宋时期遂州长江县盐场。彼时,人口骤增,盐需求激增,大口浅井的老办法已难以应对,塌方频发、盐产告急,百姓苦不堪言。张传井在与张毅、张婷儿外出寻找盐源中,意外碰见有人盗卤,通过小孔直井暗取盐卤,技艺虽简单却极为高效。几人顿悟其中奥妙,结合木质推架技术,历经改良泥筒、竹筒套管等创新,发明了卓筒井——小口直井结构不仅大幅提升开采效率,更显著降低塌方风险。

苏轼游历巴蜀盐场,亲见新井凿成,提笔赞叹:“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以隔淡水,咸泉自上。”这一笔,不仅是对先民技艺的礼赞,更为后世立下文化之碑,映照着中华工匠世代相传、知行合一的精神轨迹。

如果说战国和宋朝篇章展现的是卓筒井从无到有的创新精神,那么,新中国建设时期的篇章,则映照出这项技艺如何在民族复兴大业中重焕光彩。1955年,张传井见证祖父张建国带领工人打响“扫除贫油国”第一炮,用卓筒井技艺启发石油钻井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现代化。

这一跨越千年的工匠精神对话,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对技艺传承的坚守与对工业强国梦想的执着。

该剧可贵之处在于,并非简单堆砌历史事件,更没有流于平面化的历史重现,而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立体化的人物,将工匠精神的脉络一寸寸勾勒出来。

无论是为国家夙兴夜寐、潜心勘盐的张文彬,还是在盐井塌方事故中痛失亲人的张毅,决心改良技艺、让盐场更安全更高产;抑或是身为女子的张婷儿,在盐场里一丝不苟设计改进器械、实践“为民取盐,安邦立世”的大局担当;再到新中国建设时期,身处石油勘探一线的张建国,立誓以卓筒井技术突破封锁、摆脱“贫油国”帽子,为建设新中国呕心沥血,这些人物虽跨越时空、身处不同历史阶段,精神轨道却彼此共振,映照出中华工匠世代相承的技艺传承,更让一口盐井承载起民生、家国、天下的大命题。

这部微短剧,既是一场盐井文化的探索之旅,更是对中华工匠精神的现代诠释,是一次跨越千年、照见未来的历史对话。

文旅共振:微短剧赋能非遗传播与产业创新

《天工开蜀》以其独特题材、深厚底蕴和创新表达,回应了当前文化传播的两大关键命题:一是如何用新媒介讲好中华文化故事,二是如何推动非遗保护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

首先,在影像语言上,该剧通过精致的布景、工艺器具的复原、AI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等手段,拓展了微短剧的表现力。观众在短短几分钟的剧集里,不仅看到竹筒套管、刳泥筒、圜刃钻头等珍贵技艺的演示,还能理解卓筒井在技术史上的突破意义。这种以影像带动知识普及、以剧情推动文化认同的方式,为非遗传播提供了新范式。

其次,剧集凸显了四川推动“微短剧+文旅融合”的战略自觉。在推进微短剧宣发工作的同时,大英县立足卓筒井遗址,配套推出“一剧一景”文旅计划,设计盐工体验游、钻井研学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并上线“我与匠师合影”互动挑战,吸引大批游客和年轻受众走进盐井遗址、公园和博物馆亲身体验。一部微短剧,从单纯的文化产品,升华为激活地方历史记忆、连接非遗技艺、拓展文旅场景的动力源,更为区域经济和文旅产业的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天工开蜀》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非遗和工业文化并非冷门题材,只要找准故事切口,善用新媒体表达,同样能破圈,同样能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剧中从大口浅井、卓筒井到蓬基井的工艺流变,不仅呈现了技艺的发展脉络,也映照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精神。而剧外,一部微短剧撬动起一座城的文旅新生态,也为全国各地探索“非遗+微短剧”“文旅+数字传播”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在全球短视频、微短剧风潮席卷时,《天工开蜀》用一口盐井串联起千年时光,让历史技艺焕发新生,也让观众在光影间体悟到中华工业文明的独特魅力。

这部剧证明,微短剧可以短小,却不必浅薄;可以娱乐大众,更能润物无声,讲好属于中华民族的工业强国故事。

作者简介


陈锦宣,四川传媒学院教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