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说话,让大地成景——评微短剧《月坝奇缘之蛟龙打工记》|西岭雪·影视评论

2025-07-10 11:23:2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王禹明

微短剧《月坝奇缘之蛟龙打工记》由广元市利州区打造,讲述一条被贬落凡间的黄蛟龙和一位穿越时空的大唐女孩,在月坝村携手投身非遗传承和新农村建设的传奇故事。作品融合奇幻叙事与现实主题,将白花石刻、火烧馍等非遗元素融入剧情,通过“小而美”的微短剧体量,探索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影像表达新路径。

微短剧里的非遗新生与乡村振兴新景

当下,微短剧正成为赋能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的新兴媒介。它以短小精悍的体量和灵活生动的影像语言,突破时间和空间局限,将地方历史、非遗技艺和新农村建设故事融入现代叙事,激发年轻一代受众对中华文化和大地乡村的共鸣。

《月坝奇缘之蛟龙打工记》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以一条被贬下凡的黄蛟龙为切入点,将神话意象和现实乡村建设融合,在轻松幽默的故事中,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新农村的勃勃生机。

该剧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其对非遗的创造性转译与年轻化表达。

剧中展现了白花石刻、火烧馍、广元凉面等广元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剧中,黄龙龙在白花石坊拜师学艺,与小武一起在火烧馍作坊烙饼,在一锤一凿、一揉一擀间感受非遗技艺的匠心与温度。

正如剧中客串的白花石雕传人唐骏所说:“岁月无声,顽石有言,每一块石头都像是璞玉待雕琢需要耐得住寂寞。”雕琢石头的过程,恰如黄龙龙在人间打工修行的命运隐喻:在日复一日、心无旁骛的历练中,去除浮华、雕刻自我,最终成就内在的丰盈与圆满。

观众在跟随黄龙龙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非遗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赋予非遗以现代生命力,让传统技艺变得可感、可亲、可参与,实现了非遗在当代视听作品中的活化表达。

同时,该剧以极富空间感的影像,勾勒出广元乡村建设的最新面貌。

剧中,观众跟随黄龙龙与小武游历广元大街小巷、古镇村落,见证一幕幕新农村建设画面。航拍镜头下的新月坝新貌、田野间劳作的新农人、石刻坊与民宿街交错成景,古道新村、绿水青山共同构成一幅自然生态和历史文脉共生共荣的立体画卷。剧中角色在非遗技艺、文旅产业、生态建设中逐步获得成就,隐喻着新时代乡村振兴“塑形与铸魂并重”的努力方向。

这部作品在有限的时长内,用微短剧形式,完成了乡村文化景观的影像化再造,也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文艺样本。

微短剧的流量密码与文化自觉

《月坝奇缘之蛟龙打工记》自上线央视频以来,10天播放量突破千万。许多人被剧中浓郁的广元地方风情和历史文化深深吸引,纷纷表示“看完想亲身到月坝走一走”。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文旅微短剧在流量和文化之间取得平衡的成功实践。

首先,这部剧善于讲故事。

该剧运用具有网感和游戏感的表达方式,对接年轻受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剧中积分系统、“功德”账单、时空裂缝、穿越少女等设定,借鉴了当下年轻人喜爱的网络小说与游戏的叙事模式。蛟龙作为神仙成为打工仔的设定,营造出反差感。这种设计使古老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生命力,也将文化自信、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的价值内核,潜移默化地植入观众心中。

其次,这部剧集通过沉浸式体验与精准营销,实现了“线上种草、线下打卡”的闭环联动,强化了微短剧作为文旅赋能新引擎的功能。

剧集内植入当地风土人情与非遗元素,剧集外引导观众参与互动,将线上热度转化为线下行动。剧集播出后,地方文旅部门通过组织“蛟龙知识擂台”“我与蛟龙合个影”等线下互动活动,使观众从屏幕内的短剧粉丝转化为景区的实际游客。

剧中取景地月坝村、千佛崖、皇泽寺、剑门关、翠云廊等,随剧热播成为网红打卡点,推动文旅消费与乡村产业链条同频共振。这种将短剧内容、产业链条、政策支持、文旅景区一体化运作的模式,为微短剧探索“内容+产业”双向驱动提供了范例。

该剧的成功提醒我们:微短剧要真正成为文化赋能乡村、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式,必须坚持文化自觉与创新表达并重。作品既要善用网络叙事语法,贴近观众视听习惯;更要守住文化底色与精神内核,避免因猎奇化、娱乐化表达而稀释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深刻主题。

该剧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是因为它没有停留在景区取景、技艺拼盘的层面,而是用一条蛟龙的“修行”之路,一段跨时空的寻人之旅,串起了乡村记忆与时代图景。

微短剧“小中见大”,该剧用它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更需要精神共鸣与文化自信。这部剧集带来的启发远不止于短视频流量本身,而是为乡村振兴和非遗传承注入新的艺术动力与想象空间。

作者简介


王禹明,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