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对少数民族非遗的奇幻化激活——以《返乡旅行社》为例|西岭雪·影视评论

2025-07-11 16:52:0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李佩雯

在数字媒介高速迭代的当下,微短剧以碎片化叙事、算法驱动分发和用户共创的特性,成为“Z世代”文化消费的重要场域。在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微短剧已不再是娱乐产品,而是展现成为地域文化传播载体的巨大潜力。

微短剧《返乡旅行社》通过非遗文物器灵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奇幻设定,将茂县非遗与古蜀文化熔铸为可被视觉消费的叙事文本,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译提供了样本。

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突破非遗传播的展演性困境——传统民族题材常将文化简化为视觉符号拼贴,《返乡旅行社》通过奇幻叙事,让非遗元素从静态展示转化为参与叙事逻辑的活态基因。

文本分析:奇幻叙事与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译

《返乡旅行社》取材于茂县羌族传统文化和古蜀文化元素,以拟人化的文物与女主角之间的相互救赎为叙事主线,讲述羌族少女姜思锦在机缘巧合下唤醒文物器灵,与男主角蚕丛在创办返乡旅行社中,一边寻找散落的其他器灵,一边宣传家乡的奇幻故事,展现了文物蚕丛与人类少女思锦之间跨越种族的情谊,以及不同个体之间共同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

该剧将黑陶双耳羊头罐、营盘山陶罐等古蜀文物转化为器灵,这一设定深植于羌族与古蜀文明的历史关联,实现考古实物、神话想象与叙事符号的三重转化。

当器灵以当代青年形象出现,古蜀文物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的文化中介。茂县古建筑与旅行社现代办公场景的并置,构建了现实地理与奇幻空间的双重叙事场域,使建筑空间超越物理载体,成为文化认同的建构场域——游客在剧中通过旅行社体验羌族民俗,观众在屏幕外完成对羌族文化的符号消费,空间叙事由此具备文化生产的功能。

羌年庆典、萨朗舞等非遗场景,在剧中不再是孤立的民俗展示,而是深度嵌入剧情的叙事动力。例如,女主角唤醒器灵的关键仪式,本质上是羌年庆典中祭山会的戏剧化改编:古羌城开城仪式中的释比祭祀、羊皮鼓舞的动作,被拆解为唤醒密码,非遗仪式从静态的民俗记录,转化为推动创业线发展的戏剧冲突。

文化再生产:微短剧作为非遗活态传承的数字试验

《返乡旅行社》的创作团队由四川传媒学院跨学科师生、地方文旅部门与企业共同构成,这种协同模式打破传统非遗创作中学术严谨性与市场娱乐性的对立。高校团队提供奇幻叙事等创新能力,地方政府注入文化权威性,企业负责多平台分发的市场转化,三者形成创作、考据、传播、反哺的闭环。

剧组在茂县实地取景时,邀请当地释比传承人参与剧本打磨,提升了羌族婚俗、建筑细节的呈现精度;剧集上线后,茂县推出羌绣娃娃玩偶形象、云顶之战羌族主题沉浸式互动话剧,将虚拟剧情转化为现实文旅IP,印证了微短剧对地方文化经济的赋能效应。

这部微短剧的可贵价值在于,证明非遗传播不必困守原汁原味的桎梏:当学术严谨性与市场娱乐性在创作共同体中达成和解,当虚构的器灵故事能带动文旅产值增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营销,更是少数民族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主动破圈。

最好的文化传承,不是把遗产锁进镜头,而是让它成为年轻人新潮流、生活中的新体验——就像剧中那只从黑陶双耳羊头罐走出的器灵,古老文明终将以奇幻的姿态,在“Z世代”的文化世界里觉醒。

未来展望:微短剧的文化转译新可能

微短剧单集3—5分钟的时长特性,决定其叙事必须遵循强冲突、快节奏的工业化逻辑,这与少数民族文化整体性传承的要求存在天然张力。微短剧的深层价值应从非遗符号的视觉呈现,升维为文化意义的现代再生产。

未来创作可探索非遗元素的问题化叙事,让器灵形象直面传统文化如何应对城市化冲击、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困境等现实议题,将羌绣技艺传承、释比文化延续等转化为剧情冲突的内核。这种创作导向呼应格尔茨文化阐释理论,在保留符号能指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少数民族文化与当代社会的意义关联,让传统智慧为解决现代问题提供启示,实现从文化表征到价值生产的根本突破。

《返乡旅行社》的创作实践表明,微短剧作为新兴媒介形式,既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技术红利,也带来了表征局限。对其形式的反思,本质上是对数字时代文化传承的深层叩问:当传统文化需借助短视频节奏、算法逻辑、屏幕感知完成现代转译,如何在媒介特性与文化本质间找到平衡点?答案或许在于:将微短剧视为文化转译的试验场——通过跨媒介叙事扩容、沉浸式技术赋能、共同体生态共建、价值化创作导向,让这种形式不仅成为非遗的展示窗口,更成为文化创新的生产车间。

唯有如此,少数民族文化才能在微短剧的有限时空里,完成从传统遗产到现代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在数字浪潮中找到既保持文化根脉又拥抱时代活力的存续方式,让古老文明在“Z世代”的文化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这个15秒就能解构经典的短视频时代,微短剧《返乡旅行社》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它在碎片时间里埋下的文化问号。就像羌族碉楼的每块石头都承载着祖先的智慧,每集微短剧若能在观众心中种下一粒文化理解的种子,终能在算法浪潮中筑起非遗传承的精神高台。

当某天年轻观众走进茂县羌寨,指着碉楼窗棂说“这是剧中器灵办公的地方”时,他们触摸到的已不是虚构的剧情,而是真实流动的文化血脉——这,或许就是微短剧送给非遗的最浪漫的情书:让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的裂缝里,开出新的故事之花。

作者简介


李佩雯,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