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夜校”一课难求、新空间激活闲置地块,成都基层文化站这个暑期有点火

2025-07-15 16:44:5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武侯区文化馆开设的“市民夜校”暑期公益培训班。

卢星宇 四川在线记者 丛雨萌

7月10日晚,成都武侯区文化馆内热闹纷呈。插花教室花香弥漫,学员屏息凝神,一叶一枝构筑雅景;非洲鼓课堂节奏铿锵,鼓点传递着热情;“青春合唱班”歌声交织,声部默契配合……这是该馆暑期“市民夜校”公益培训班的火热场景。每周二、周四晚上,六间教室同时开课,场场都座无虚席。

“市民夜校”的火热并非孤例。记者近日走访成都多个基层文化站点发现,这个暑期,为满足市民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各地正通过做强基础服务、拓展新型空间、深挖本地文脉等多点发力,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模式。

做强基础:

从“有”到“优”,基层文化服务提质扩容

“好多热门课程开放报名即‘秒光’。”市民刘女士坦言,她和朋友的瑜伽课是第二次补录才抢到的名额。目前,“市民夜校”共推出涵盖舞蹈、声乐、美术、器乐、非遗等类别的35门课程,吸引了1000余名市民利用夜晚“充电”。

武侯区文化馆国学分馆琢育国学院打造的“国学小剧场”。

武侯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除“市民夜校”外,馆内国学分馆打造的“国学小剧场”已推出《诗仙李白》《相遇苏东坡》等沉浸式剧目。“孩子们在参与表演中学习技巧,更直观地触摸传统文化内核。”该馆还通过打造“蜀宫琴台”“黑胶文化”等11个特色分馆,将服务内容从常规的文艺培训、展览讲座,拓展至艺术鉴赏、沙龙雅集、非遗研学等领域。

据成都市文化馆统计,今年以来,文化馆共开设公益免费班和公益性优惠提升培训班618个,6683个班次,惠及超14万人次。区县文化馆及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艺术培训课程也是遍地开花。

拓展空间:

盘活闲置资源,共建共享“社区会客厅”

面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居民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治理资源?共建共享成为破题关键。

在郫都区安德街道望乐社区活水公园,一处临湖的闲置区域即将迎来新生。街道党群办副主任邱俊男指着规划图对记者说道:“我们将在这里建设文化角和‘安Der·驿市民活动中心’,计划8、9月动工,争取年底能够正式投用。”未来,这里将提供阅读、书画、多功能活动等空间,并通过组织社区活动营造文化氛围。“湖边还将规划自然科普区,增强互动体验。”邱俊男补充道。

安德街道望乐社区活水公园文化角安Der·驿市民活动中心建设效果图

该中心采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和运营,通过合理收费与商业合作探索可持续路径。邱俊男表示,“预计建成后将辐射周边2至3万居民,鼓励居民自治参与管理,将其打造为真正的‘社区文化会客厅’。”

深挖文脉:

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激发文旅融合活力

7月11日上午,记者在郫都区唐昌镇文化馆分馆看到,国风汉服体验区内挂满琳琅满目的各式汉服,吸引着不少市民游客前来体验变装。唐昌镇文化站站长刁典芳介绍,“这是我们近年来围绕‘唐昌七夕’这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新推出的汉服体验、崇宁王变装体验,除日常汉服体验外,七夕节期间还会举办穿针乞巧、茶会等活动,让游客在古巷中沉浸式感受古镇文脉。”

“唐昌七夕”国风汉服体验活动

2023年“唐昌七夕”活动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周边商户营业额破百万元。“今年我们计划增加沉浸式表演和文创集市,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刁典芳表示,“希望能将‘唐昌七夕’打造成代表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促进文旅融合与城乡居民增收。”

近年来,成都市文化馆系统不断优化基层队伍管理模式,提升基层文化服务能力。据了解,成都市文化馆2024年举办文化活动超3200场次,服务市民逾千万人次。成都市文化馆副馆长任平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强化基层文化设施在乡村与社区治理中的阵地作用,加大优质文化资源下沉配送力度、丰富基层设施服务内容、持续开展乡村振兴人才‘组团式’巡回服务等,以文旅融合赋能,系统性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