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丨夏钦:初见岭南荔枝红

2025-07-16 17:18:1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夏钦

放眼望去,漫山遍野一株株、一簇簇、一团团稠绿之下,是星罗棋布灿若繁星的红,在明晃晃的阳光下泛着光,挺着胸,含着笑。我就知道,这个跨越千里的周末,在“品早茶”与“摘荔枝”之间的摇摆选择之中,就像上帝手中的骰子,偶然被押中了幸运的宝。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红呢?浅红、杏红、桃红、绯红、嫣红、朱红、粉红、橙红、橘红、殷红、灼红……面对眼前五彩缤纷诗意斑斓的红,我已经江郎才尽,辞不达意了。

二十年间,从蜀地到岭南的次数不多也不少,但每次都行色匆匆、浮光掠影。岭南之于我,就是传说中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就是模糊的诗和远方,就是遥不可及的澎湃乐章。这个火红的七月周末,在用脚步丈量完中新广州知识城、参观完气势宏伟的规划馆、逛完美丽的凤凰湖后,剩下还有大把无法安放的时光,友人给出了两个诱人的选择:在市区品最正宗的广式早茶、到花都区采摘荔枝。

广式早茶之前品尝过了,眼花缭乱得让人直感觉胃小,正好去年看了葛亮以美食为线索讲述粤港两地百年风云激荡的长篇小说《燕食记》,再次细细品味也不错。但另一种蛊惑声音占了上风:今年广州荔枝迎来丰收的大年,到处都是红艳艳的绝世珍果,当下又正是采摘佳期,包吃带摘才两元钱一斤哟。这还有什么好选择的呢,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啊。

就这样,我们从番禺驱车一小时,到达了位于花都的荔枝林。在花都工作的同学早已戴上草帽,以标准荔农的形象等着我们了。按头晚友人的提醒,我们穿上薄薄的长衣长裤,顶着热辣辣的太阳,呼啦啦就直奔荔枝林的深处。

“你仔细看,有一条细细的中缝线贯通荔枝果壳的两端,只需要用两个指头向中间挤压,就会听到‘啪’的一声,雪白鲜嫩的果肉就会暴露出来。”医生同学看我用指甲笨拙而贪婪地剥荔枝,随手摘了一颗,轻车熟路地示范起来。

虽远居蜀地,沾现代物流便捷的光,每年多多少少也会尝几颗荔枝,都是用手指甲不得要领生硬地剥开往嘴里塞。没想到吃颗荔枝,还有这么多小窍门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总结。

“咔嚓,咔嚓!”循着声音望去,朋友们用专业的剪刀一刀刀下去,但见手起刀落,一串串红艳艳金灿灿的荔枝,连带着鲜嫩的枝叶尽入囊中。

“摘的时候要选择向阳生长、颗粒大、不太熟的荔枝,太熟的存储时间短,向阳的地方果才甜……”,友人一边普及常识,一边用手指向不远的一棵荔枝树。

“我们现在采摘的荔枝叫桂味,是广东比较常见,易于大面积种植的品种。”

“你们咋一下就能分辨出荔枝不同的品种来呢?”

“荔枝的品种很多,每一种都有细微的区别,我们要从荔枝的叶子、大小、外壳、白肉、内核、口感等方面去感知它们的不同。荔枝的外形多是圆形和扁圆形的,但也有心形和扁心形的。北宋时,大书法家蔡襄写了本《荔枝谱》,这大概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本关于荔枝的专著,上面记载的32个荔枝品种,演变至今都还在。经过上千年的繁衍和技术改良,现在全球已经有700多个品种,光广东茂名的荔枝种质资源圃,便汇集了728个品种,堪称全球最大的荔枝种业基因库。但市面上比较适合大众的荔枝品种,实际上也就只有几种,比如桂味、三月红、妃子笑、黑叶、糯米糍,而荔枝界的‘爱马仕’挂绿,种植面积少,也不是普通消费者愿意轻易下手的。”朋友一边忙碌着采摘荔枝,一边条理清晰地给我普及荔枝的成长史。

友人见我被一长串荔枝品种“烧”得晕头转向,继续“火上加油”地说,随着嫁接技术的更新,仅他知道的,就还有:井冈红糯、岭丰糯、仙进奉、冰荔、桂爽、白腊、白糖罂、淮枝、水晶球、双肩玉荷包、陈紫、兰竹、无核荔、鸡嘴荔等花样翻新的品种。

茂密的荔枝林里,盛夏的蝉鸣不绝如缕,我们沦陷在荔枝的海洋不能自拔,忙碌着剪枝摘果,拍照嬉笑,尽享美食佳果,摘累了,吃够了,就兀自随心所欲地坐在荔枝树下,擦汗,发呆,阔谈,对着远山吆喝。荔枝树下大快朵颐的酣畅与松弛感,让我们甘愿沉醉在这自然的岭南味觉风暴中,久久地不愿起身投入滚滚红尘。此时此刻,荔枝已不仅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一种连接人们情感的纽带,一种分享彼此喜悦、幸福抑或烦恼的平台。

今年是荔枝的丰收大年,据说,要迎来此番光景,对靠天吃饭的荔枝来说,要经历两大考验:第一大考验是头年冬天有没有持续的低温让它开花。如果头年冬天干旱,低温时间足够长,今年就开花早,经历了低温下“冻一冻”的“睡饱”后,第二年才能“花团锦簇”的盛开。第二大考验是开了花能不能结果。如果出现倒春寒,扬花期时正好是连续低温的阴雨天,导致不能授粉传粉,就会只开花不结果。当然,经验丰富的果农们有的是办法,为了避免大小年造成滞销或减产,就会在“大年”时通过疏花疏果来人为控制结果量,让荔枝年年都能盛产丰产。但有一种叫妃子笑的荔枝“内心强大”到极少受到外界的干扰,不管什么年份都能开花结果,而且产量非常稳定,十分受荔农的追捧,久而久之,自然就成了荔枝界的“老大”。

从三月红到八月红,从早熟到晚熟,从粤西到粤东,都有不同的荔枝品种上市,接力延伸着这基因密码与阳光雨露交织出的甜蜜巡礼,使岭南人每年长达四五个月都能品尝鲜荔枝。这旷日持久的舌尖上的盛宴,让人心生羡慕。

荔枝,又被誉为“离枝”,属于无患子科,与古人常用的天然肥皂——无患子同宗同源。关于荔枝历史最早的记载,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荅遝离支”。这一古老而迷人的水果,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它钟情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畏忌于寒冷霜雪的侵袭,因此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阳光充足的南方,以广东、福建为主,四川的攀枝花、沪州、宜宾和乐山也有少量的种植,我的老家眉山三苏祠那棵网红荔枝,是目前已知的我国纬度最北的荔枝“标本”。

岭南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因特殊的区域条件,自古便与荔枝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与龙眼、菠萝和香蕉,同称岭南“四大佳果”,还一直享有“果王”的称号。在岭南,民间有种说法:“荔枝上市,百果让位”。难怪有人戏言:广东人夏天必备的仪式感,有一半是荔枝给的。

如此珍稀佳果,自然引得文人墨客们吟诗作赋,这世间,怕再没有第二种水果,引得如此多的迁客骚人们援笔吟唱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杜牧对皇家奢靡无度的血泪控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苏东坡为实现荔枝自由,将贬谪之苦化作食客之乐的内心自洽;“摘来正带凌晨露,寄去须凭下水船”,是白居易在万州做官时的友情传递;“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是杜甫离川过宜宾泸州时的忧思惆怅;“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是张继游历成都的惊鸿一瞥……

“最是美味留不住”,荔枝不耐贮藏已是不争的事实,“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一部热播电视剧《长安的荔枝》,道尽古时的人们为了将荔枝保鲜送到长安,进贡朝廷博得美人一笑,想尽办法的酸楚与磨难。但时光流转到今天,科技的迅猛发展,冷链保鲜技术不再是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加之天堑变通途的交通蝶变,天涯若咫尺,一枚岭南荔枝的保鲜之旅,早已不局限于畅达国内各地,即使跨越重洋历经一个多月抵达美国,依然新鲜如初。

为了让荔枝这种水果尽可能地发挥乘数效应,聪明的岭南人想到了将荔枝变为粤菜的一种,荔枝菜、荔枝宴应运而生,仙草荔枝、贵妃荔枝汤、荔枝鸡和荔枝虾仁等菜式不断推陈出新,让人垂涎欲滴。基于就地取原材料的方便,和提高荔枝附加值的需要,荔枝白兰地、荔枝醋、荔枝果酒、荔枝果汁和荔枝冰淇淋、荔枝酥等工业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果园走向市场,从一季鲜迈向四季甜,从岭南的餐桌走向千家万户的购物车,荔枝产业链的延伸,让荔农看到,随着科技的不断突破与创意的灵光乍现,传统水果的价值早已不止于土地的馈赠,其附加值还有难以想象的提升空间。

伫立在这新雨洗过的山岗,再次望向远方无边无际的荔枝林,眼前这一抹红色变得多姿多彩了,它不只是实实在在红彤彤的果实,它是荔农舒展的笑脸,它是时光沉淀酿造的甜蜜,它是岭南大地蒸蒸日上的希望,它是科技向传统赋能的见证。这红,是喜庆的红,是思念的红,更是希望的红。

什么时候,能再见岭南荔枝红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