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美学点燃暑期档 剧场里传统文化何以成顶流?丨文化评弹

2025-07-18 16:51:2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杜甫》演出剧照。主办方供图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带有鲜明传统文化色彩的剧场演出纷至沓来,正成为暑期档的一股热潮。进入暑期以来,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在成都完成巡演收官场。《杜甫》《王阳明》两大国风舞剧同期在成都开演,带来千年诗魂与心学之光隔空对话。

以传统文化IP的改编与提炼为特色,国风剧目持续点燃观众观剧热情。以成都舞台剧市场为例,上述国风剧目高密度亮相的场景,在今年已经多次上演。开年,本土原创剧目亮眼,四川省歌舞剧院大型舞蹈诗剧《蜀道》首演后,四川天府演艺集团出品原创舞剧《三国志》接力演出。3月至4月,话剧《苏堤春晓》、舞剧《天工开物》在原本场次售罄后,接连宣布增加巡演场次。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中,专门为国风类剧场演出点赞,认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剧目,在探索全新故事形态和讲述视角的同时,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舞台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舞台艺术审美的“双向奔赴”。

舞台上,文物文博、历史名人、非遗技艺等元素被重新激活、精彩演绎。一系列国风剧目凭借新颖的舞台语言诠释传统文化,不仅引发广泛文化共情,更紧贴时代节奏,精准触达年轻观众,将传统文化成功转化为备受欢迎的符号。这些作品热度居高不下,市场反响也颇为热烈。

国风剧目将历史典籍、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转化为可以聆听、欣赏的剧场审美体验,契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的表演方式,以更加灵活的创作理念和呈现方式,使剧场中的国风具有时代气息,焕发出新的活力。

剧场成为了融合光影手段和文化内核的空间。观众为肉眼的奇观所感动,也被瑰丽的舞台效果牵引走进故事的更深处。浙江金华中月婺剧团在演出中使用机器狗扮演哮天犬;《受到召唤·敦煌》用15米高纱幕投影、7路威亚再现飞天奇景,展示出青春时尚的舞台质感;越剧《我的大观园》用贯穿全台的可移动阶梯,配合多媒体投影和灯光科技,将舞台幻化为大观园、太虚幻境等意象空间。

用舞台语言讲述传统文化,找到与时代脉搏共振的频率,抓住年轻人的目光,国风剧目的创新转化得到了巨量的关注。当然,这样的转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国风剧目高密度亮相的背后,也有创作趋同化的窠臼。“琴棋书画”“花鸟鱼虫”“古典人生”“丽人武士”等模板化的主题,成为剧目创作的常用速成创作模式。一些剧目流于古典文化元素的表面形式,没有深入挖掘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面对创作趋同化的问题,需要更多的创作者充分尊重、充分挖掘丰富的传统文化宝藏,满足观众新的审美需求、心理需求。

剧场里的国风热浪,既是传统文化当代化的创新表达,更是一面映照创作深度的透镜。当科技手段与年轻化叙事成功搭建传播桥梁后,剧目的生命力更需扎根文化本源的精耕细作。观众被光影震撼之后,更被深刻的文化内核所触动,在历史纵深中寻找与现代心灵共鸣的恒久价值,才能让剧场中的国风热潮成为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