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自我、自由且真实的历史启示录——读刘楚昕小说《泥潭》丨西岭雪·品读

2025-07-18 17:39:2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陆燕

决定读刘楚昕的小说《泥潭》,多少是受他那句“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的背后故事的影响。在第二届漓江文学奖颁奖台上,他追忆病故女友,潸然泪下,几度哽咽,让场内外无不动容。

刘楚昕“十年辛苦不寻常”创作《泥潭》,是否如其女友希望的那样,在痛苦中写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呢?先不论“伟大”与否,单从他创作多年从未被任何刊物采用,仍不辍坚持,反复研磨,《泥潭》由最初的50万字删减至付梓时的17万多字这一方面来说,已是莫大的勇气。

纵使时代洪流势不可当,他仍执着于创作“泥潭”,苦苦挣扎,不断突围,最终走向自我,让作品得以面见读者。但《泥潭》持续攀升的销量(预售期间便突破了40万册),让他从无名之辈到畅销书作家,仅仅用了一个月,或许正是对这份坚守最朴素也是最有力的答复。

还原历史,而不囿于历史

小说以辛亥革命的序幕武昌起义为背景,时间跨度30多年,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串联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人物的串珠式与回环式,让整个故事具有层次性和深层逻辑。

刘楚昕原想写一部有激烈戏剧冲突又涵盖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史诗般的小说”,查阅家乡荆州的地方志,发现清末时各方面矛盾突出,冲突中有纠葛,结盟中有支离,于是动笔写作。

在写作中,涉及历史事件,他尽量还原,为此在后记中作出声明:“这部小说是基于历史的虚构。”历史背景及走向是真实的,部分人物也有原型,只是在服务情节与凸显角色时,个别人物的身份、性格可能有拔高、加工。

“还原历史,而不囿于历史。”《泥潭》更像是一部启示录,给人以真实、客观的认识。我认为,最成功之处是不对历史事件过多议论,偶借人物之口道出,也大多是对话式的辩驳和独白式的质疑。历史事件在小说中被人为切割,但不影响其真实性和读者的认同感。

追求技巧,而不困于技巧

《泥潭》综合运用多种叙事手法,闪回、解离、复调。小说共3个篇章,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有点像《儒林外史》以明代科举制度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独立成篇但相互关联的故事,勾勒出封建文人追名逐利的百态众相,进而达到揭露讽刺的效果。小说以《泥潭》为名,自有其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而要读懂弄透整个小说,则需要读者去解构、理清。

小说最精华也最精彩的,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亡灵视角与碎片回忆双线交织、意识流与梦境互为叠加,虽印版以不同字体加以区分,却不能“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分开来读。因为糅合、闪现、碎片的人、事拼凑起来,才是事件的全过程、人物经历的全部。

阅读时,需考验读者的耐心和细心,与时下网络爽文的阅读舒适感相比,略显烧脑。幸得正文前有一张主要人物表,读到疑惑处,可查看一二,自能继续读下去。不仅如此,第一部分还为后两部分做了铺垫、设了伏笔,也是作者手法克制的一种表现。

在结构营造上,《泥潭》由3个故事构成,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没有独立标题,叙事时间有连贯也有交叉、往复。

第二部分的主要人物关仲卿在第一部分出现过,作者也反复暗示、铺垫,读者隐约能感觉到他与第一部分主要人物没落贵族旗人的同场域,以及某种必然的勾连。答案要全部揭晓,需读完第二、三部分。

第二部分阅读较为轻松,第三部分更顺畅。依然是倒叙、插叙、顺序综合运用,夹以议论、环境烘托和人物心理描写等。第二部分由关仲卿贯穿,叙写他东渡日本留学,归来潜伏、联络、组织革命,最终认清现实、病魇消陨的一生。他有革命理想,也走上了革命道路,但他不属于真正的革命家。

第三部分插入日记与书信,以神父马修德的视角补全故事的残缺,也消解读者心中的疑云。马修德日记回忆了他来中国的30年,以旁观者、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了冲突、迷茫的30年。他倾其一生都在救赎他人、他国人,他同情弱小、帮助贫困,不看身份、不加辨别施以援手,却因为恒丰的忏悔闪过厌恶的神情、产生“让他去死吧”的罪恶念头,因此心陷泥潭,受尽折磨。

与马修德书信往来的楚卿在历经动荡、游走他乡后,“信”归故里,将一切坦白于神父,补全神父这个全知视角的盲区。至此,故事毫无悬念,然余味深远。

专注表达,而不限于表达

刘楚昕写人物,未必一定要把他放在举重若轻的位置,如恒丰、关仲卿虽是主要人物,但又不是非他们不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只是历史中的一个小人物,被现实裹挟着往前走。历史就是这样,大人物力挽狂澜,小人物心无余力。

刘楚昕不吝笔墨专注于小人物的书写,如运尸人屈万、掘墓人熊丑,两人时常组合在一起,与恒丰(亡灵)、关仲卿、马神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局外人,也是当局者。

熊丑因醉酒自诩为革命党被警察局抓捕,关仲卿担心他供出自己,请鸡字堂堂主帮忙在狱中“了结”未遂,熊丑被罚站笼3天。站笼这一情节算是全书中为数不多的“插科打诨”,读来滑稽,但却真实。刘楚昕的表达每每如此,人物藏匿人性或是本能,但最后通通都要暴露才算痛快。

那些一个个小人物的思与行,是时代的产物。他们在缝补时代,在夹缝中求生存,寻找一线生机。而历史的滚滚车轮,一次次将他们碾压。屈万的骡车运过多少尸体,熊丑的双手掘过多少墓窟,他们不知道,历史不会记得小人物,唯一能记得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曾处在水深火热的泥潭中。

如果我们身陷泥潭时,会如何抉择、如何面对生与死呢?这一系列的灵魂拷问与哲理思辨,作者在小说中告诉我们:“迷失在黑夜中时,不妨抬头看看星空;如果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人应当面对自己的良知。”“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摸摸自己的心。”

《泥潭》在写作结构上的先锋探索,是值得写作者学习的。但较之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文学性与趣味性,《泥潭》在语言的精准与环境渲染方面略显不足。

(《泥潭》,刘楚昕著,漓江出版社,2025年7月)

作者简介

 

陆燕,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华蓥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有多篇文学作品刊发于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偶有获奖。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