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首发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摄影 向宇
是什么文献,能让二手书交易平台“孔夫子旧书网”标出99万元一套的天价?
7月25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第三十三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四川展区,随着《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六同别录〉:整理与导读》新书首发暨赠书仪式的举行,这部尘封已久的学术经典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六同别录》出于1945至1946年间,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迁驻四川李庄(1940—1946)时,学者们在烽火中用石印技术印制的论文集,书名中“六同”便取自李庄古名。这部收录了28篇论文的著作,汇聚了董同龢、李济、董作宾、劳干等顶尖学者的研究成果。《六同别录》成书后,长期仅以残卷、孤刻、手抄存世,学界只闻其名、未见其全。“孔夫子旧书网”上,甚至标出99万元1套的天价。
作为本书学术顾问,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启明在现场直言:“《六同别录》是文化抗战的学术史坐标,篇篇是‘问题’,页页是‘考据’。”他举例道,“董同龢、周法高探讨重纽问题,对高本汉之研究多所諟正;李济提出古玉产地问题,何兹全研究东晋南朝的钱币使用,高去寻论及‘淮式’古镜时代,都是实打实的真问题、真学问。”
这部文献有多罕见?从事汉语历史音韵学研究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冯蒸表示,“书中董同龢、周法高的六篇音韵学论文,是研究汉语历史音韵学的重要文献,当年这些论文只靠石印少量流传,如今四川人民出版社不仅完整影印,还加上导读,实在是嘉惠学林的善举。”
四川人民出版社此次推出的整理与导读本,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原始版本为底本,采用高清影印还原原貌,更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为每篇论文撰写导读。活动现场,重庆大学图书馆、西南大学图书馆、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获赠该部著作。
翻开书页,傅斯年的“编辑者告白”、董作宾的《殷历谱后记》、劳干对汉代内朝外朝的考证……八十年前学者们在战火中坚守的学术薪火,正通过这部书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