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人民性表达——评“四川造”电影《天宝》|西岭雪·影视评论

2025-07-29 15:43:3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西岭雪·文艺视评(128)

刘畅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天宝》以天宝的人生轨迹为线索,串联起藏族、羌族等各族人民的革命实践,蕴含丰富的人民性表达,也蕴含了浓浓的四川元素。

四川民族地区中的人民生活实态

《天宝》全方位展示了阿坝的高山、河流、草地、藏寨、寺庙等场景,真实再现了当地的历史风貌和人民生活场景,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

天宝的一生贯穿着其与人民的情感纽带。天宝目睹了人民遭受的苦难:农奴主的残酷剥削、疾病的肆虐横行,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中。于是,信仰化作坚定为人民谋解放的信念,他参加红军,三过草地,再奉命返回,参与和平解放西藏、家乡剿匪战斗及建州等重大事件。天宝始终冲锋在前,只为给各族人民缔造稳定的社会秩序,开启发展的新篇章。

从雪域少年逐渐成长起来,他的每一步行动皆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人民性在个体实践中的深刻体现。同时,影片重现红军在四川境内三过草地等史诗性场景,通过细节描写,再现红军长征精神,增强了人民性表达的真实性与代入感。

四川本土民俗文化的人民情感传递

为真实呈现历史画面和红军长征时的环境,影片中90%的画面都采用实拍。同时,起用本土演员参演,大量使用原形态老样貌的民族服饰、生活用品做道具,搜寻众多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为电影音乐素材。

传统民族服饰、音乐等民俗元素在影片中的运用,承载了当地人民的情感记忆。通过四川本土民俗文化,表达了节庆中的欢腾、困境中的坚韧等人民情感的传递。作为四川人民集体智慧结晶的本土民俗文化,成为连接人民情感、展现人民性的重要载体。

四川人民对红军的支援与军民情谊

作为“四川造”的佳作,《天宝》生动展现了一段波澜壮阔且饱含人民力量与情怀的革命史诗。

在展现革命进程中的人民力量方面,《天宝》不遗余力。红军在长征途中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这种鱼水情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红军长征途经四川民族地区时,艰难困苦,缺衣少食。影片对这一历史情境进行还原,各族人民雪中送炭,当地百姓踊跃为红军筹集粮食、青稞、酥油茶等。这些来之不易的物资,承载着四川人民对红军的信任与支持。熟悉地形的老百姓,还主动充当向导,引领红军穿越复杂的雪山草地,避开敌人的围追堵截。

影片通过这些情节,揭示出人民群众是革命胜利的坚实根基,凸显人民力量是推动革命巨轮滚滚向前的关键动力。

红军与人民的鱼水深情,诠释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人民性核心内涵。

红军严守纪律,对民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给予充分尊重。面对百姓生活的困境,红军伸出援手,帮牧民修缮破损的帐篷、为患病老人寻医问药。当地人民真切感受到红军是自己人,是为百姓谋福祉的队伍。这种鱼水深情紧密联结起红军与人民,使人民心甘情愿追随红军,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呈现了革命历程中的人民力量。

四川本土人物塑造中的人民性特质

天宝与四川人民有着深度联结,作为在四川民族地区长大的雪域少年,其成长、战斗、工作经历,体现了他与四川人民的血肉联系。使用四川方言、遵循民族地区生活习俗等,拉近了天宝与人民的距离;对四川民族地区与人民真实生活情态的了解,让天宝以为四川人民谋福祉为己任,深刻体现了四川地域环境对天宝人民情怀的培育与具体实践。

影片启用容中尔甲、尔玛依娜、卓依娜姆、容尔甲等四川本土演员,凭借他们对地域文化、人民情感的理解,塑造出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增强角色的人民性特质,让人民形象的刻画更具亲和力与说服力。

《天宝》通过人民性故事传递四川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为“四川造”影视作品如何将地域特色与人民性表达相结合提供借鉴,推动本土创作聚焦人民、扎根生活。影片中“四川造”的人民性精神,对新时代发展中的四川凝聚人民力量、推动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刘畅,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