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触摸和相信的力量——观“四川造”电影《天宝》有感|西岭雪·影视评论

2025-07-31 15:41:3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西岭雪·文艺视评(130)

刘海琨

《天宝》是刘劲、艺兮执导的一部“四川造”红军题材影片,入选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名单,2025年7月在全国院线上映。

影片以藏族红军杰出代表桑吉悦希的真实成长经历为蓝本,讲述他幼年入寺,因机缘加入红军,随部队长征穿越雪域,历经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西藏和平解放与建设等重要历史阶段,最终成长为一位德才兼备、深受敬重的少数民族领导人的传奇人生。

不同于传统的宏大叙事,《天宝》以儿童视角切入,融合民族地区自然风貌与诗性影像语言,呈现出一段关于信仰与族群的细腻精神历程。

在信任中生长的革命情感

红军题材电影往往以宏大叙事为主,讲述大部队的战略转移、重大历史节点上的转折抉择以及在艰苦条件下的壮烈牺牲。这类作品以英雄群像和重大事件为核心,强调的是红军的组织力量与革命精神的高远理想。

《天宝》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径,并不着眼于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或战略布局,而是将镜头对准一个普通藏族少年,通过他与一支红军小分队之间逐步建立起的信任关系,缓缓铺展出一段革命精神如何在人与人之间悄然传递、生根发芽的过程。

故事从少年桑吉悦希的视角开始展开。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最小的弟弟被人用一袋粮食换走,他自幼被送入寺庙,在寺院中地位低微,饱受奴隶主欺凌。他的生活一片灰暗,唯一的希望,就是有朝一日能走到拉萨,进入布达拉宫。他踏上旅程,靠着虔诚与执念,穿越高原。途中,他因饥饿和虚弱昏倒,被途经草地的红军所救。从此,他的生命轨迹悄然转向。

影片的情感基调,从这一刻开始变化。桑吉悦希最初与红军之间隔着语言和族群的距离,他听不懂汉语,对这些陌生的“汉人兵”满是惶惑。但在长途跋涉中,他目睹红军战士冒着风雪艰险,依然严守纪律、不扰民、不抢粮,看到他们为百姓打水修路、分盐熬粥。这些细微之举,在少年心中埋下信任的种子。

真正让他发生转变的,是个人命运与民族苦难的叠加。在影片中,父亲被奴隶主活活打死、姐姐被卖掉、母亲因悲痛哭瞎眼睛,这一连串打击,撕裂了他原本对命运的幻想。他开始明白,仅靠个人不能改变命运,唯有集体的力量、真正为百姓而战的队伍,才可能带来真正的改变。他的反抗意识在此刻觉醒,主动要求加入红军。

在影片后段,桑吉悦希亲历战友牺牲,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见证了信仰的重量。他郑重申请入党,把对未来的全部希望,交给这条前行于草地深处的信仰之路。

这种由情入理、由人及信的情感推进,使《天宝》中的革命转变不再是生硬的口号,而是一个少年在命运激流中真实发生的精神成长。影片将革命精神的根源落在“人”的身上,也正因如此,这段信仰的生长过程才显得动人。

自然中孕育出的信仰之光

《天宝》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选择了一种近乎自然主义的影像语言描绘红军的长征路。这种处理方式没有追求刻意的戏剧冲突,而是用真实、克制、贴近土地的镜头语言,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展现出诗意而深沉的气质。

影片开始,就以黑白影像呈现出一个充满神秘与敬畏的民族地区信仰世界。在画面中,少年桑吉在辽阔的草原上奔跑、摔倒、喘息,镜头缓缓拉远,拍下山川、草地、天空之间的广袤与沉寂。这样的开场不以语言交代背景,而是用节奏极慢、构图极静的画面,建立起原初的精神氛围。这些影像不仅渲染了浓郁的当地风貌,也为桑吉构建了一个具象而隐秘的精神起点。

正是这样的开篇处理,使整部影片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不同于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审美追求。它先让观众看到一片生养万物、容纳信仰与死亡的辽阔草原。这片土地既是桑吉生活的日常空间,也承载着他未被命名的精神感受。后来,红军进入他的世界,带来的不仅是新的语言和理念,更是在这一既有精神图景中引入另一种信仰可能。

草地、天光、水流、星斗,几乎成为影片中重要的叙事元素。很多镜头,没有对白,也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只是拍着天宝背着沉重的背篓,慢慢走在积水的草地上,远远地跟在红军队伍后面。这种节奏缓慢、画面干净的处理方式,让人感觉这不仅是一段地理上的长征,也是一段精神上的长路。

在拍摄手法上,影片大量运用大远景、航拍镜头,将草地的辽阔、天空的浩渺、雪山的肃穆尽收眼底。红军队伍在群山之间缓缓行进,如一条深红色的细线,在绿色与泥泞交织的大地上延伸。这种“自然的壮美”不是空洞的背景,而是情感与意志的承载体。它将个体的渺小与牺牲的崇高对照出来,使那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成为被镜头和人心共同验证的精神高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中,人物情感获得新的张力。

影片有一场重要戏:草英因体力不支掉队,天宝发现后,义无反顾地折返回去,在一片湿冷的草地中找到奄奄一息的她。临终前,草英替未出生的孩子取名“雪莲红”。

这一幕没有配乐,只有风声与喘息,但情感极其克制而有力。天宝眼中闪烁的不只是悲痛,更是近乎本能的生命敬畏。他第一次意识到,牺牲不只是消失,更是一种传承。之后,天宝也曾一度掉队,骑马陷入泥沼,最终被一个藏族小孩所救。当他终于追上大部队,却发现整个小分队已全部牺牲。

此时,镜头静静地拍摄那些倒在草地上的身体。他们有的背靠背依偎,有的手中还紧握着旗帜,彼此搀扶的姿势如同群像雕塑,凝固在草地边缘、距生还仅一步之遥的河岸。这组镜头震撼人心:红军战士的身体仿佛与草地、山脉融为一体,成为大地的一部分,也成为信仰的见证。

这一刻,壮美不再只是自然的壮美,而是生命之壮、精神之壮。红军走进了草地、融入了草地。他们的牺牲,不只是为了胜利的到来,更是为了某种理想能延续在人间。

这种处理方式,让《天宝》的画面呈现出带有纪念碑气质的凝重之美,也让“革命亦有情”成为一种可以触摸、可以相信的现实力量。




作者简介

刘海琨,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