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李作民是川菜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菜传统烹饪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开发的关门弟子。从2018年开始,他就专门收集、整理川菜相关的口述历史,由此接触到了很多民国以来川菜大师的往事、著名餐厅的珍贵资料,这些鲜活的故事,仿佛能让人闻到当年灶台上的烟火气、尝到盘子里的鲜香味道——这些藏着川菜灵魂的记忆,不能也不应该被时间冲淡。
从1908年开张的三义园、1911年的荣乐园,到1943年的味之腴,再到1958年的成都餐厅,成都城里这些曾经烟火旺盛的老馆子,都是川菜文化载体:灶台边藏着大厨们的拿手本事,菜单上记着川菜味道的变化,岁月里还沉淀着城市的烟火气和温情。
从本期原上草开始,我们约请李作民开设《锦官城食忆》专栏,陆续给大家讲讲那些老馆子菜里的用心、厨师的故事,还有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烟火气,希望通过文字,让三义园的牛肉焦饼香、荣乐园的宴席味道……重新回到大家的舌尖和心里。毕竟,川菜的魂不在菜单上,而在一代代人坚持做下去的手艺里,在成都人既爱吃、又懂吃的那份执念里。
李作民
成都的街巷里,总有些味道能穿透时光,成为城市的记忆符号。三义园牛肉焦饼,便是这样一种存在。它诞生于清末民初的市井烟火中,历经百年风雨,从一家不起眼的小食摊,成长为成都小吃的招牌之一。它的故事,藏着三代匠人的坚守,也折射出川菜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都走马街北口的青石板路上,一家名为“三义园”的食店悄然开张。店主王静庭与两位聋哑友人合伙经营,取名“三义园”,其意源自《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典故,主营牛肉焦饼、炖牛肉汤和牛肉面。王静成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和质量,他每天凌晨三点就要起床,前往市场挑选最新鲜的牛肉和蔬菜。回到家后,他又忙着准备馅料,揉面、擀皮、包馅,每一个步骤都亲力亲为。在他的辛苦操持下,这家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铺,因现制现煎、香气扑鼻,很快成为往来官吏、商贩的驻足之所。
彼时的三义园并不显眼,却以“青石案板当街摆,油香透街引客来”闻名。店中唯一的灶台紧贴临街墙面,金黄的焦饼裹着牛油酥壳,每日可售数百枚。这锅酥香四溢的牛肉焦饼,成了成都人清晨的第一缕烟火气。
1932年,三义园创始人王静庭病逝后,店铺由其遗孀高氏接手。此时,一位关键人物——曹大亨崭露头角。曹大亨生于1908年,先天聋哑,13岁进入三义园学徒。他天资聪颖,勤勉好学,从揉面、擀皮到煎饼,样样精通。曹师傅的出现,不仅让三义园的生意蒸蒸日上,更赋予了牛肉焦饼有灵魂般的技艺。
曹大亨对火候的把控堪称一绝。他坚持用双手翻饼,避免锅铲翻动带来的焦糊或粘连,确保每一面都煎至金黄酥脆。他的牛肉馅料调配也别具匠心:选用牛腿肉剁成细粒,加入豆瓣、豆豉、醪糟汁、花椒、盐、姜末、葱花等调料,顺时针搅拌至“起胶”。这种手法让馅料既保持鲜嫩,又透出麻辣辛香。
曹大亨工作勤恳,待人友善,爱喝点小酒。更喜欢喝酽茶,因为每天在烟熏火燎的炉子前制作牛肉焦饼,特别容易口干舌燥和疲乏,喝酽茶就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某日,一位老茶客调侃道:“曹师傅,你这茶是不是比你的焦饼还值钱?”曹大亨笑而不答,只是把刚出锅的焦饼递过去,咬一口,外酥内嫩,咸鲜微麻,众人皆叹服。
1956年,三义园转型为公私合营企业,1958年,与春熙南路西边东大街的一家面馆合并,此时的牛肉焦饼已成成都名小吃。
据曾在三义园工作过的谭平俊先生回忆:三义园生意好的时候,需要排队,顾客付款买牌子,叫号取饼,排队等也就十来分钟。一般客人就吃两个焦饼,配一小碗牛肉汤。牛肉汤免费,只放点酱油,很香。也有人吃1碗面,配两个焦饼,这样一顿就够了。物美价廉,客人吃得很满意,回头客就很多。
1964年,成都市饮食公司在商业场成立名小吃中心店,三义园牛肉焦饼位列其中。每年春节灯会、花会上,焦饼摊前总是排起长队。
1976年,曹大亨已经68岁了,他依旧还在三义园亲手制作牛肉焦饼。1978年之后十余年,他因年老体衰,不再亲自动手操作,更多是指导后辈,但只要他往店里一站,长年累月吃焦饼的食客们就会觉得格外亲切和踏实。
三义园的牛肉焦饼之所以经久不衰,离不开对传统工艺的坚守。面粉堆成小山,中间开凼,加入碱水拌合至熟面。牛油与菜油混合调成酥皮,均匀涂抹在面团上,反复揉搓至光滑。牛腿肉剁碎后,加入豆瓣、豆豉、醪糟汁、花椒等调料,顺时针搅拌至起胶。曹大亨严格要求徒弟们按照“焦而不夹生、焦而不显老、焦而不至煳、焦而不散碎”的标准操作。
三义园的牛肉焦饼早已超越食物本身,它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清晨街角的排队盛况、冬日里氤氲的牛油香气、以及老成都“麻辣鲜香”的味觉记忆。正如谭平俊所言:“尤其冬天,风一吹,整条街都能闻到三义园牛肉焦饼的香味。”这就是老成都难以复制的城市底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