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自觉——读刘川眉散文集《江乡书》|西岭雪·品读

2025-08-01 17:57:5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孙文华

作家刘川眉的散文集《江乡书》,勾勒出眉山这座千年古城的精神图谱,展现了从宋代三苏到当代眉山人的文化传承。全书分“江乡故事”与“江乡斯文”两辑,前者记录人物轶事,后者探讨文化传统,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文化叙事体系。


在“江乡故事”一辑中,历史人物与当代故事交织辉映。陆游与眉山隐士师伯浑的交往,魏了翁的眉州美政,这些历史片段不仅还原了宋代眉州的文化生态,更展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仁的《眉州八景诗》,不仅是对眉山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苏轼笔下“玻璃江”等意象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代部分,艺术家们的创作实践——李琼久在三苏祠画东坡诗意、叶毓山80岁高龄铸苏辙铜像,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与古人精神的对话。

书中对民间记忆的记录同样精彩。曹八孃的米豆腐、群童撒野三苏祠、少年戏水小石堰等故事,以细节展现普通百姓与文化传统的关系。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恰是文化的传承方式。正如书中所述,那位在灶台前忙碌的曹八孃可能从未系统读过东坡诗文,但她制作的米豆腐却延续着“人间至味是清欢”的生活哲学。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实践,比理论说教更有说服力。

“江乡斯文”一辑从学术角度探讨三苏文化的内涵。其中,行者苏洵与学者苏洵的辩证分析,打破了人们对苏洵仅是苏轼父亲的刻板印象。为母当如程夫人从家庭教育角度解读三苏成才的原因,指出程夫人不仅重视子女的学识培养,更注重塑造他们的品格。这些分析既尊重历史事实,又有当代启示意义。

书中对苏轼在黄州时期创作的研究颇具洞见。“诗吐苦寒,书抱天真”对《黄州寒食诗帖》的解读,不仅分析了其艺术特色,更揭示了苏轼在困境中的精神超越。纪念“二赋一词”创作930周年的文章,阐释了苏轼作品的永恒价值。这些研究既展现了学术深度,又有人文关怀。

《江乡书》的编排方式值得称道。附录收录的评论文章构成“关于书的书”的嵌套结构,张杰、袁丁等学人的解读,为读者提供了多元的阅读视角。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更在于它的文化记忆和精神传承。眉山有幸,拥有三苏这样的文化巨人;三苏有幸,他们的精神血脉仍在当代眉山人的生活中流淌。《江乡书》是这种文化传承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它让我们看到: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动在每个人生命中的精神血液。

这部著作给予读者的,不仅是对眉山文化的了解,更是一种文化思考的方式。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文化的自觉意识。

千年来,无数人走过眉山这片土地,留下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印记。《江乡书》所做的,是收集这些文化印记,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继续发光发热。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的真谛——不是简单的保存,而是创造性的转化;不是怀旧的感伤,而是面向未来的创新。

(《江乡书》,刘川眉著,北方文艺出版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