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下的赤诚礼赞——评舞剧《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信仰表达|西岭雪·舞蹈评论

2025-08-01 17:57:5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高月

舞剧《唱支山歌给党听》作为一部兼具红色和民族题材的学院派作品,将故事主线聚焦在藏族同胞一家人的命运上,通过小人物的成长侧面描绘出党的温暖。这种叙事让宏大的主题有了微小而现实的落脚点,让党史故事有了血肉。这部红色民族题材的舞台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映式创作,而是在主题选择、人物塑造、艺术手法、叙事结构等方面都有创新之处。

题材选择

藏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雪域高原特有的生命哲思与信仰力量,令观众在艺术审美中自然生发出由衷的敬意。

舞剧《唱支山歌给党听》以西藏和平解放、废除农奴制以及建设发展西藏70年为背景,以“我把党来比母亲”为情感线索,以“阿妈和她的孩子们”为故事主线,将宏大主题融合到朴素的藏族家庭故事中。

舞剧主要讲述在党的带领下,3个孤儿改变农奴的命运并当家作主的动人情境,展现了藏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由农奴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变,象征着千千万万的藏族人民从苦难走向幸福并成为命运主人的艰辛历程。

舞剧分为“梦回雪山”“生来为奴”“天路之下”“走向幸福”“家的怀抱”5个篇章。随着舞剧一幕幕推进,所要表现的家国情怀逐渐显现,突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了民族的自豪感和骄傲感。

人物塑造

舞台艺术作品的灵魂终究要落脚在“人”身上——刻画有血有肉、情感丰沛的鲜活个体。刻画出人的深度,是红色民族题材舞剧走向经典的必由之路。

舞剧《唱支山歌给党听》切换了传统主旋律舞剧的诉说视角,以最平凡的人物诉说着对母亲最伟大的爱,在无声的表达中流露出藏族人民对党的深沉情感。

舞剧以阿妈拉姆、女儿卓玛、大儿子贡布以及小儿子桑吉为线索,每一幕都独立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情感和命运。情感的抒发自然,剧情紧凑不拖沓,凸显舞台艺术大开大合的张力。

在序章中,阿妈佝偻的背影展现出为家庭付出的不易,她给了桑吉生命,象征着千千万万个藏族妈妈的辛劳与慈爱。在第四篇章中,汉族妈妈的出现,给予桑吉思想、自由以及活下去的希望,象征着许许多多同样善良的普通人。

此外,舞剧中还出现了解放军和支教女教师等无数为西藏建设奉献青春和生命的人物。主创将“小我”的人生篇章,融进党的“大我”华章中,揭示出所有民族叙事最终指向“对党的忠诚”的永恒主题。

艺术手法

藏族舞蹈有着自身的文化历史基因,主创挖掘深植的道具、音乐、意向等文脉密码,无论是单、双、三人的舞蹈组合,演员都将肢体表达的艺术张力、气韵溢出舞台,使观众沉浸式地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藏舞语汇。

如在“一碗青稞”一幕中,设计欢庆的藏族风格舞段,让“舞之有物”中的舞与物互为贴合、融洽表达。此外,舞剧以藏地韵律复刻西藏民主改革历程,舞剧的原创音乐将古朴的山歌与现代音乐融合,与西藏民族特色风格更浓烈、贴切,打造了一场新颖震撼的舞剧视听盛宴。

当“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穿透剧场时,舞蹈演员以戏剧性身体语言营造出意境化的时空场景,农奴解放的血泪与新生,在藏族舞步中逐渐具象化,让整部舞剧在极具民族特性的同时又融入现代感与时尚感。

藏族舞蹈和藏族音乐的结合,成为意向表达的桥梁,不仅回望了西藏和平解放与发展的艰辛与不易,也展望了西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的美好未来。

叙事结构

作为红色民族题材作品,要通过丰富的叙事性的舞台表达,讲述好红色故事及其所反映的信仰精神。因此,舞剧所要呈现的叙事结构尤为重要。

舞剧《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叙事以几个小故事分叙的方式推进,不同人物用不同视角进行叙述,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自由地在不同的场景与画面间切换。这种表现方式使故事更生动有趣,也能更好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舞剧通过插叙、倒叙等叙事手法,将故事情节分散地呈现给观众,整体风格呈现出先抑后扬的态势:前半部分情绪暗淡低沉,随着西藏和平解放和建设新西藏进程的不断深入,舞剧整体色调变得越来越明亮,如同乌云散去、阳光洒落。通过这样的舞台叙事,让观众身临其境。

舞者们用淳朴的舞蹈语汇和真挚的情感,书写着西藏故事的民族性,为观众铺展出一幅党民同心的红色画卷。

结语

舞剧《唱支山歌给党听》从灰色为舞台主调变为红色,从压抑的肢体动作逐渐有了力量,从卖身契的撕碎到新生活的欢歌,以一个家庭的微观故事折射出整个西藏的宏观变革,将西藏人民的爱党心声凝练为舞台上的深情礼赞,让红色精神和民族信仰在当代语境中产生新的共鸣,再次让格桑花的物语在舞台上绽放。




作者简介

高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编辑推荐